11月23日,市發改委召開蕪湖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新聞發布會。作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市,我市先后獲評全國城市信用創新獎、全國守信激勵創新獎、全國標準化平臺網站等榮譽。今年以來,我市積極開展信用品牌創建,打造惠民便企優環境的“信服鳩茲”品牌。通過一系列的工作推進,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穩步向前,城市信用監測穩步提升,其中7月監測排名在全國261個地級市中位列第一。 信用建設 “一機兩翼”來保障 信用信息化建設是信用工作的基礎樁,我市打造市公共信用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和市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如同一機兩翼,保障信用建設穩步向前。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搭建了集信息歸集、共享、公示、應用于一體的公共信用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平臺建成4大中心16個功能模塊,包括信用數據管理中心、信用服務應用中心、信用建設決策中心、平臺管理支撐中心,支撐全市信用數據歸集及應用服務,并與國家、省級信用平臺的互聯互通。截至目前,平臺已歸集226個部門22.26億條信用數據,累計上報數據目錄1432項。 搭建的信用助企發展的融資信用服務平臺,與國家、省信易貸平臺實現互聯互通,與市級政務數據庫聯通,歸集稅務、住建、自規等218個部門、1837類、46.44億條基礎數據?;谄脚_歸集的企業數據,平臺為企業提供全流程的線上融資服務。同時,平臺基于掌握的企業信息,可在企業授權情況下為企業一鍵生成全息信用報告,為金融機構授信提供參考。在貸后監測方面,平臺實時貸后跟蹤監測,第一時間推送重大風險預警信息。截至10月末,平臺注冊企業達22.57萬家,入駐金融機構40家,發布線上金融產品209項,累計放款1.85萬筆,共計422.86億元,其中信用類貸款412.4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3倍。 信用監管 貫穿全生命周期 信用監管是支撐“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保障,是依法治市的重要手段,建立和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監管機制,是實現智慧監管、精準監管的必由之路。 在事前監管環節,我市實現“三通”“四有”“五用”。“三通”即在市政府一站通平臺、市惠企平臺、市招投標系統等6108個辦事項中嵌入信用核查機制,明確將信用核查作為辦理行政許可、享受優惠政策、招投標等事項的前置條件和必經環節。“四有”即完善信用承諾信息歸集系統,實現信用承諾“有清單、有制度、有反饋、有記錄”。“五用”即推進部門在行政審批、資質審核、政府采購、招投標、市場準入等5大領域加強信用報告應用,對查詢發現的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市場主體或個人依法限制相關事項辦理。 在事中監管環節,我市建立市級行業信用監管清單,圍繞司法鑒定、勞動保障等36個領域開展信用分類監管工作,同時創新運用大數據模型為全市44萬市場主體生成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在事后監管環節,進一步規范我市信用修復工作,提高信用修復質量,鼓勵失信企業主動開展信用修復,累計完成修復信息3594條。 信用應用 打造“信服鳩茲”品牌 信用應用是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落腳點,也是信用建設的最終目標,更是我市打造惠民便企優環境的“信服鳩茲”品牌的核心理念。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我市鼓勵縣市區及部門加大信用應用力度,拓展信用應用場景。如南陵縣確定信用“5+5”工作目標,提升縣域治理能力,在行政審批中創新建立履約反饋機制,制定《“信易批”履約失信懲處清單》,實現履約監管閉環,相關做法在《中國信用》雜志刊載推廣。市公管局建立市公共資源交易標后監管系統,建立全流程跟蹤監管機制。市市場監管局依托企業信用信息對十大新興產業實施“觸發式監管”,形成“包容審慎、寬嚴相濟”的監管新機制。市醫保局印發醫療保障信用管理辦法,異地人員在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時,可用信用承諾書代替登記所需材料,便捷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 大江晚報記者 湯榮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