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日報記者吳梅 江帆
7月18日,下了一整天的雨,傍晚5點多,記者來到繁昌縣荻港鎮黃滸河的岸邊。遠處,長江二橋高聳的主塔在水汽朦朧中只能看到大致的輪廓;近處,昔日灘涂上的林木只剩下水面上的樹冠,十幾只大鵝不時撲騰進水里;轉過身,便是慶大圩,即將成熟的玉米、掛在枝頭的葡萄......如果不是這場洪水,眼下正是最熱鬧的采摘季。
大雨不止。繼17日我市防汛應急響應級別提高至Ⅰ級后,18日,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又下達了《關于立即進入緊急防汛期的命令》,形勢異常嚴峻。慶大圩大堤邊,越來越多的干部群眾正在集結,加大巡堤密度、擴大巡堤范圍、加強物資儲備,戰事已經到了最吃緊的時候!
“12公里線路一米都不能少”
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將慶大圩堤和農田隔開來。大堤的斜坡上,8人一組,正撐著雨傘、手持竹棍,在草叢中尋找可能存在的蛛絲馬跡;水泥路的這邊,一組人懷抱竹篙、拎著捆線,正在架設緊急照明使用的線路。
“我們是昨天晚上接到的任務,今天要架設12公里的線路,一米都不能少。”湯富貴是繁昌縣陽光電力公司的員工,也是這個小組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今天架設的線路與慶大圩堤平行,距離堤腳約50米,“形勢嚴峻,巡堤范圍需要向圩內延伸,架設線路,就是在晚間提供照明。”
“我們還好,白天忙,巡堤的同志一夜不睡,才是最辛苦的。”湯富貴的衣服已經濕透,從天亮到現在,這支小組沒有一刻停下。正說著話,湯富貴將一根竹篙豎起,用力地插進泥土,然后雙手抓住、奮力一跳,利用自己的身體重力將竹篙插得更深、更穩。身后的同事立即跟進,將花線纏繞在竹篙上,打結、系緊,一氣呵成。約15分鐘后,另一個班組跟上,接線、裝燈。“20米一根桿,燈泡用的是50瓦的,夜里巡堤絕對看得清,如果壞了,我們馬上換。”
今年65歲的吳福來就是慶大圩人。“老伴早就撤離了,去了縣城女兒家,我留下來防汛,畢竟就是這里的人,哪哪都熟悉。”斑白的頭發已經被雨水澆透、幾乎“半透明”狀的襯衫貼在皮膚上,“這是我們的家,守住堤,就是守住家。”說完話,吳福來彎下腰,奮力摟起一捆竹篙,沿著水泥路繼續向前走去。
鎮宣傳委員姚芳草告訴記者,慶大圩里共住有391戶、631人,汛情緊張后,鎮里立即組織了人員轉移,大部分都投親靠友,有39人去了安置點。“還有不少身體素質不錯、熟悉當地水情的人留了下來”,他們跟吳福來一樣,整日奔走,為守護家園盡心盡力。
巡堤范圍擴大一倍,意味著人手也要加一倍。記者了解到,繁昌縣已經先后派出數批政府工作人員支援荻港鎮。“一定能守住”,這是記者一路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一公里的‘難’埂一寸也不能丟”
荻港的重點在慶大圩,慶大圩的難點在南埂。記者沿著慶大圩大堤行走,眼前的一段路,堤岸明顯收窄,地勢下降了約40公分,十余棟民居矗立在堤上,水面與屋前的臺階不過數米。這里,就是守堤人口中的南埂,長約一公里,也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難”埂。
“這里的地勢比較低,堤岸的厚度也比其他地方要薄一些。”駐守在“難”埂上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94655部隊一部。部隊自14日早上來到堤上,帶隊領導始終靠前指揮,所有官兵24小時輪班值守,晝夜不息。部隊氣象臺政治教導員彭克帥告訴記者,目前南埂部分地段的水面已經與堤岸平齊,堤上建有民居,地形條件比較復雜。
“人民軍隊就是要去最危險的地方,所以這里交給我們!”彭克帥穿著雨衣,正蹲在子堤上觀察水情,語氣堅定。“如果雨一直下下去,加上長江上游來水,情況會更嚴峻。”上堤后,隊伍已經搶筑了40厘米高的子堤,“截至目前還沒有發生重大險情,但情況多變,這里的堤太窄,車子不能通行,我們的戰士隨時拉上去!”
大雨滂沱,雖然身邊就是民居,戰士們卻沒有進入,唯一的避雨之所是堤上一頂藍色的小帳篷。帳篷頂不一會就積滿了雨水,只能時不時用竹竿從帳篷里向上捅一捅。“雖然雨淋著有些冷,但是我們的心是熱的!”彭克帥說,駐守大堤以來,每天都有群眾來看望子弟兵,“就在今天上午,有群眾給我們送來了煮玉米、手工包的粽子,熱氣騰騰!”2016年,這支部隊也曾支援荻港,駐守的也正是這條堤,“沒問題,請放心!”
在現場,記者看到,大型挖掘機已經到位,挖斗正對著南埂方向;滿載石料的船只停靠岸邊,隨時準備戰斗;大堤的背面,已經用大石頭加固,以增加大堤的承受力......長約一公里的南埂,再難再苦,每一寸都要嚴防死守,每一寸都不能丟!
伴隨著閃電,雨越下越大,采訪車的雨刮器已經撥動到最高檔,能見度卻不過數十米。緊急關口,不能有絲毫懈怠,對于湯富貴、吳福來、姚芳草、彭克帥,以及所有堅守在防汛一線的人們來說,這又是一個緊張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