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節水優先”方針,大力推動全社會節水,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印發的《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發改環資規〔2019〕695號),結合我省實際,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組織制定了《國家節水行動安徽省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提請省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議討論通過。現將《國家節水行動安徽省實施方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并于每年1月底前,將上年實施情況報送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
詳情如下↓↓
微信圖片_20191218102339.jpg (315.84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8 10:22 上傳
國家節水行動安徽省實施方案
主要目標
- 到2020年,節水政策法規、市場機制、標準體系趨于完善,技術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管理機制逐步健全,節水效果初步顯現。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28%、21%,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1%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5以上,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 到2022年,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節水產業初具規模,非常規水利用占比進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節水意識明顯增強。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30%、2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45以上,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70.84億m3以內。
- 到2035年,形成健全的節水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完善的市場調節機制、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節水護水惜水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76. 75億m3以內。
微信圖片_20191218102348.jpg (147.3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8 10:22 上傳
重點行動
一
總量強度雙控
1
強化指標剛性約束
- 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體系,強化指標剛性約束。劃定水資源承載能力地區分類,科學制定區域年度用水計劃,實施差別化管控,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到2020年,完成安徽省行業用水定額修編,建立覆蓋主要農作物、工業產品和生活服務業的先進用水定額體系。
2
嚴格用水全過程管理
- 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區域和城鎮發展等規劃以及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時,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并進行規劃水資源論證。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制度;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工作。加強對重點用水戶、特殊用水行業用水戶的監督管理。全面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到2022年,全省37%以上縣(市、區)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
3
強化節水監督考核
- 將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完善監督考核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作,嚴格節水責任追究。到2020年,建立省級和市級水資源督察和責任追究制度。 二
農業節水增效
1
大力推進節水灌溉
- 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田間節水設施建設力度, 推廣節水灌溉方式,發展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和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每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0萬畝。到2022年,創建2-3個節水農業示范片區。
2
調整作物種植結構
- 推進適水種植、量水生產。在淮北干旱缺水地區和江淮分水嶺、皖南山丘區等易旱地區,適度壓減高耗水作物,擴大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種植比例,選育推廣耐旱農作物新品種,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嚴禁開采深層地下水用于農業灌溉。到2022年,創建一批旱作農業示范區。
3
推廣畜牧漁業節水
- 實施規模養殖場節水改造和建設, 推行先進適用的節水型畜禽養殖方式。發展節水漁業,大力推進稻漁綜合種養。按照國家部署,到2022年,建設一批畜牧節水示范工程。
4
加快推進農村生活節水
- 加快村鎮生活供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與改造。在實施農村集中供水、污水處理工程和保障飲用水安全基礎上,加強農村生活用水設施改造,推動計量收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廣使用節水器具。
微信圖片_20191218102352.jpg (224.8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8 10:22 上傳
三
工業水減排
1
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
- 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強化生產用水管理,重點企業要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在線監測系統,對超過取水定額標準的企業加快實施節水改造。到2020年,水資源超載地區年用水量1萬m3及以上的工業企業用水計劃管理實現全覆蓋。
2
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
- 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促進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污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嚴控廢污水排放。嚴格控制高耗水新建、改擴建項目,推進高耗水企業向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工業園區集中。對采用列入淘汰目錄工藝、技術和裝備的項目,不予批準取水許可;未按期淘汰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依法嚴格查處。到2022年,在火力發電、鋼鐵、紡織、造紙、石化和化工、食品和發酵等高耗水行業建成一批節水型企業。
3
積極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
- 推進現有企業和園區開展以節水為重點內容的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促進企業間水梯級串聯循環利用。新建企業和園區要在規劃布局時,統籌供排水、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動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到2022年,培育190家省級重點節水企業、16家省級節水園區,至少推薦2-3家企業參加創建全國節水標桿企業稱號。
四
城鎮節水降損
1
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
- 將節水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因水施用,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利用系統。落實城市節水各項基礎管理制度,推進城鎮節水改造;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充分利用雨水資源;重點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城市生態景觀、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和建筑施工等,應當優先使用再生水。到2020年,在原有7個國家節水型城市基礎上,增加淮南、 淮北、阜陽、亳州、滁州等5個缺水城市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考核標準。
2
大幅降低供水管網漏損
- 加快推進供水老舊漏損管網改造。加強公共供水系統運行監督管理,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建立精細化管理平臺和漏損管控體系,協同推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專業化管理。到2020年,爭取在2個以上城市開展城市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
3
深入開展公共領域節水
- 缺水城市園林綠化宜選用適合本地區的節水耐旱型植被,采用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公共機構要建立用水監控平臺,推廣應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雨水積蓄利用,新建公共建筑必須使用節水型器具。推動城鎮居民家庭節水,普及推廣節水型用水器具。到2022年,省直機關及50%以上的省屬事業單位建成節水型單位,建成中小學節水教育社會實踐基地31個,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節水型高校。
4
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
- 從嚴控制洗浴、洗車、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洗滌、賓館等行業用水定額。洗車、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等特種行業積極推廣循環用水技術、設備與工藝,優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
微信圖片_20191218102356.jpg (81.04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8 10:22 上傳
五
重點地區節水開源
1
在超采地區削減地下水開采量
- 加快推進淮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嚴格機電井管理,限期關閉未經批準和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中深層地下水的自備水井。完善地下水監測網絡,超采區內禁止工農業及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采取強化節水、置換水源、禁采限采等措施,壓減地下水開采量。加快推進淮北地區調水受水區地表水置換地下水,2022年后,淮北地區城鎮中深層地下水開采量逐年減少。
2
加強缺水地區非常規水利用
- 合肥、阜陽、宿州、淮北、亳州等5市,加強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梯級、安全利用。強制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新建小區、城市道路、公共綠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生態景觀優先使用非常規水。到2020年,我省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到2022年,缺水型城市非常規水利用占比平均提高2個百分點。
微信圖片_20191218102359.jpg (105.23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8 10:22 上傳
六
科技創新引領
1
加快關鍵技術裝備研發
- 加大節水技術、工藝、產品研發,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創新集成。省級科技項目重點支持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用水精準計量、精準節水灌溉控制、管網漏損監測智能化、非常規水利用等先進適用技術設備研發。
2.
促進節水技術轉化推廣
- 建立“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節水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節水技術、產品、設備使用示范基地、節水型社會創新試點建設,促進節水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拓展節水技術工藝產品的推廣渠道,建立交流合作機制,推動節水技術成果市場化。
3
培育節水技術產業
- 鼓勵企業加大節水裝備產品及工藝研發、設計和生產投入,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構建節水裝備產品多元化供給體系。培育發展第三方節水服務企業,到2022年,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支撐能力強的節水服務企業。
微信圖片_20191218102402.jpg (72.52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8 10:22 上傳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一)政策制度推動
1.全面深化水價改革
2.完善節水財稅政策
3.加強用水計量統計
4.強化節水監督管理
5.完善節水標準體系
(二)市場機制創新
1.推進水權水市場改革
2.推廣水效標識產品
3.推動合同節水管理
4.實施水效領跑和節水認證
注:以上為文件部分摘錄
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