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下老家住,一晃已有三個年頭了。偶爾請城里的朋友來扳筍子、挑野菜、看油菜花,總有朋友叮囑:要煮柴火飯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樂什么呢?樂就樂在我喜歡--喜歡吃柴火飯的人。煮柴火飯當有好柴。好柴長在山里,要去砍;砍柴古時候叫伐薪,也叫砍樵。“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白居易的詩你我都讀過;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說的是劉海在山里砍柴,遇到了小姐姐的故事。但如果你也想去砍柴,我的經驗是:小姐姐真的沒有,蛇倒是常常有。而伐薪的人則被稱為樵夫,史上最有名的樵夫應該是惠能吧,他在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誦念《金剛經》而頓悟,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繼承了五祖衣缽,成為禪宗六祖。還有一個樵夫鐘子期,只有他聽懂了俞伯牙的琴聲,所謂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由此看來,樵夫的智商都很高,考一個好大學大抵不需要從小就上什么輔導班的。
有好柴還要有好火。俗語云:除了櫟柴無好火,除了郎舅無好親;櫟柴火旺經燒 ,自然是好。但也要控制好火候,飯煮得聽見鍋巴響就要及時退明火,用少量炭火把飯燜熟,類似大吃貨蘇東坡燒肉的方法:少著水,慢著火,火候到了他自美。
想吃柴火飯,未必全是貪口腹之欲。那一刻,或許是想起了早已回不去的童年,或許是記起了依稀難辨的初心……味在舌頭,也慰在心頭。 王永宏 池州市青陽縣喬木鄉官塘村寫的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