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后,安徽多地配套措施也紛紛出臺,從課堂到作業、從考試到課后“三點半”,從學生到教師,從家庭到社會,江淮大地上的一系列調整和改變迅速出現。一年來,校外培訓亂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內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孩子們的臉上笑容更多了,老師們的教學效率更高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減少了……各種改變在悄然發生著。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安徽各地各校,探尋“雙減”一年來的變與不變,傾聽和感悟來自教育一線的真實聲音↓↓↓
蕪 湖 篇
蕪湖:賦能“雙減”,回歸教育的出發點
1.jpg (153.26 KB, 下載次數: 16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少兒合唱課堂》: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 雙 減’之后,我發現教育有了很多可喜的變化:孩子的作業量明顯減少,絕大多數時候孩子回家不需要再做作業,作為家長的我少了輔導孩子作業的煩惱;課后服務與我們上下班時間‘無縫對接’,減少了我不能及時接送孩子的煩惱。而且,孩子也更自信了,因為在學校他有了展示自己擅長項目的機會;我們與孩子的交流也更多了,因為回家的時間完全屬于自己。這樣的變化,真好!”
這是“ 雙減” 政策落地之后,蕪湖市東湖學校二(1)班的一位家長發出的欣喜的心聲,也是蕪湖市義務教育階段“雙減”之后的一個縮影。
2.jpg (160.14 KB, 下載次數: 16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3.jpg (141.47 KB, 下載次數: 16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2021年7月,“雙減”政策實施以來,蕪湖市各縣區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找準著力點,在校外培訓整治、課后服務、高效課堂、教育評價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實踐,不斷拓展服務內涵,亮點頻出,在“雙減”一周年之際,交出了一份具有“蕪湖特色”的“雙減”答卷。
積極部署:明確實施方案,“雙減”落地有聲
4.jpg (160.36 KB, 下載次數: 16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小小攝影愛好者》: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攝影班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攝影采風活動。
如何規范課后服務時間和服務內容?如何提高課后服務托管課的豐富性?
2021年9月24日,蕪湖市教育局召開教育系統“雙減”工作推進會,對“雙減”政策進行再解讀,對課后服務工作進行再部署,對校外培訓機構整治和教師有償補課等再督查,多措并舉推動“雙減”工作在蕪湖市落地見效。一方面,堅持從源頭進行治理,嚴格落實政策,加強作業統籌,圍繞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研究等方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打造課后服務“升級版”,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成立“雙減”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組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形成有效工作合力。蕪湖市明確“雙減”各項舉措,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學習更好回歸校園,讓教育回歸理性。
一系列舉措,使得蕪湖各地“雙減”工作有序推進。該市因地制宜制定并完善“雙減”具體實施方案,促使政策落地落實。
鏡湖區建立了“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先后制定了《中共蕪湖市鏡湖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關于成立“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的通知》《鏡湖區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實施方案》《鏡湖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中小學 教育服務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積極落實“政府統一領導、縣區屬地管理、部門分工合作、社會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成立了推進“雙減”工作領導小組,由區教育局局長任組長,明確了各相關部門和學校的職責,做到“雙減”工作思路清晰、抓手明確。
繁昌區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服務綜合改革的實施方案》《中小學教育服務綜合改革實施細則》等文件,各學校均制定了“五心工程”實施方案和每一項服務的具體計劃,做到定師生、定崗位、定時間、定地點、定職責,所有參與教育服務的學生家長均簽訂自愿參與承諾書。
5.jpg (150.71 KB, 下載次數: 15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雙減”春風悅童心,小小陶笛大可為。南陵縣三里鎮峨嶺完全小學陶笛社團成效初顯,校園處處是笛聲。
6.jpg (182.87 KB, 下載次數: 15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繁昌春谷幼教集團兒童繪畫課。
多方聯動:強化督導整治,凈化校外培訓
7.jpg (63.39 KB, 下載次數: 16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小小舞者》:青少年活動中心中國班孩子進行基本功練習。
“雙減”,既減校內的作業負擔,又減校外的培訓負擔。蕪湖市結合實際,通過中共蕪湖市委辦公室頒布的具體實施方案,就校外培訓機構的整治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方面,嚴格審批,明確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范圍,落實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營轉非”。另一方面,嚴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行為。建立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動態掌握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材料、教師師資、預收費等信息。堅決依法依規取締或查處存在不符合辦學資質、管理混亂、虛假宣傳等嚴重問題的校外培訓機構。嚴禁聘請中小學在職教師、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活動。
三山經開區管委會建立了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各部門職能,形成執法合力;組織學校向家長推送“一封信”,建議家長謹慎選擇培訓機構,并公布監督電話;加強日常巡查,指導校外培訓機構規范辦學;通過蕪湖市“雙減”平臺,建立學科類培訓機構預收費賬戶,對學科類培訓機構收費進行監管,嚴防機構“卷款跑路”。
弋江區根據家長對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活動的相關投訴舉報,進行現場調查核實。2022年1—6月,受理各類信訪投訴案件30起,完成調查處置30起,案件受理率和處置完成率均達100%。共檢查校外培訓機構240家次,下達15份《整改通知書》,44份《停辦通知書》。
鏡湖區通過事中事后綜合監管系統等方式,聯合公安、消防、市場、衛生等部門對機構進行常規檢查,利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以及基礎教育“雙減”工作監測平臺進行數據的雙向管理和監控,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8.jpg (118.23 KB, 下載次數: 16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9.jpg (213.94 KB, 下載次數: 17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課后服務:首創四個模式,創新托管實踐
10.jpg (112.95 KB, 下載次數: 17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勞“有所獲” 動“有所得——一年級孩子樂考中。
“雙減”之后,蕪湖市教育局緊盯課后服務需求多樣化難滿足、教育資源難平衡等問題,著力從學校“供給側”向學生和家長“需求側”轉變,探索創新“三心工程”“五支隊伍”“悅成長”“智學蕪優”等課后服務新實踐。
“三心工程”實現全覆蓋。深化課后延伸服務,升級“大托管”概念,創新推行放心午餐、安心午休、愛心托管“三心工程”。
努力把好事做好,把實事辦實,弋江區僅2021年就拿出1466萬元,以真金白銀保障“三心工程”運行順暢。區衛健委還專門聘請兩名專職營養師,保證學生們“舌尖上的安全”。
各校充分發揮育人主陣地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心托管”,將課后服務與學校特色、校本課程結合,開展社團活動、體育運動一小時等實踐活動。杏花泉中心小學城東分校實現校內校外資源有效銜接和優勢互補,引進校外教育資源,開設“鯊魚公園”“電腦編程”社團。火龍崗中心小學則將游泳課納入學校課程。“學校處于農村,留守兒童眾多,周邊池塘溝渠也多,防溺水是學校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火龍崗中心小學校長薛建平說。“三心工程”全面啟動后,學校終于把三至五年級游泳課開了起來。
11.jpg (142.49 KB, 下載次數: 14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南陵縣家發鎮中心小學紅色宣講社團的小隊員在李家發烈士紀念館講解英雄事跡。
12.jpg (282.18 KB, 下載次數: 16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小洲中心小學的同學們在種植園中展示自己的采摘成果,也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美好。
繁昌區城關一小五(1)班肖建軍媽媽高興地說:“現在孩子不僅在學校吃得好,中午還可以在學校的空調房里午休,或者在圖書室閱讀。有了課后服務,孩子在學校踢球、做作業,我正好下班可以去接他。”
“三心工程”課后服務目前在蕪湖九個縣區329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已實現全覆蓋,逾22萬名中小學生享受到這項全公益的惠民服務,學生課后服務覆蓋率達到100%。
“五支隊伍”實現課后服務需求自助“點單”。蕪湖市教育局創新工作思路,組織專家遴選出科技工作者隊伍、美育工作者隊伍、體育工作者和運動員隊伍、大學生志愿者隊伍以及以老校長老教師老班主任為主的銀發服務隊伍。學校根據需求自助“點單”,各方合力在科創、美育、體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發揮作用,有效緩解課后服務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讓課后服務更加多元。
2021年11月,蕪湖市中小學“明日行知青悅課堂”大學生志愿者課后服務項目正式啟動。首批招募的98名大學生作為課后服務“生力軍”,每周一到周五下午三點半至五點半,化身“小老師”,走進學校,開展特色課程,有奇思妙想移火柴、蝸牛何時爬上井、智斗豬八戒等。在安師大附外城東校區的課后服務中,來自安徽工程大學的邵艷宇帶來一堂有趣的《趣味數學》課,讓同學們腦洞大開。她以幽默的語言、獨特的方式展開互動教學,同學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十分熱烈。
市科協也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帶領264名科技專家、科普教育專家以及50所科技場館聯盟加入到“雙減”工作中來,為全市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提供了大量高質量的科技資源和科普服務。
“悅成長”系列課程全面開花。蕪湖市教育局在打造高品質課后服務進程中,積極探索先進的課程理念,創新推出“悅成長”系列課程(涵蓋“悅動”越樂、“悅讀”越雅、“悅賞”越美、“悅創”越新、“悅研”越廣),建設全面培養的高質量教育體系,逐步形成具有蕪湖特色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校本課程群,讓課后服務課程更加豐富。
“同學們,知道青菜是怎樣種養的嗎?”在澛港小學的勞動課程實踐基地——“苗圃實驗基地”里,一些學生正在園里拔草和給蔬菜松土、澆水,綜合實踐老師趙家華和楊曉萍把勞動課搬到田間地頭,一問一答的互動,氣氛非常活躍。澛港小學執行校長陳軍梅認為,在種植基地勞動,孩子們和大自然有了親密接觸,也嗅到了泥土和作物的芬芳,“春種秋收”“多勞多得”的自然哲理被埋進心里。在“悅動” 越樂實踐中,全市不少學校都結合實際,充分挖掘校內資源,開展勞動教育。
安師大附小推出“筍芽悅成長”系列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積極開拓“校本活動課程”,彰顯五育并舉。天門小學結合校訓“知書明禮博長有為”建設課程體系:知書課程,即國家課程;明禮課程,即德育課程;博長課程,即拓展課程;有為課程,即實踐課程,從而形成學校的“悅成長課程”體系。
“智學蕪優”讓技術賦能“雙減”。云計算、大數據、5G等信息技術也加入進來,助力蕪湖“人工智能+教育”建設,打造“智學蕪優”的教育信息化蕪湖模式,以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創新發展為核心,建設基于大數據的“五育并舉”區域教育數字資源中心,服務教師改進課后服務。目前,全市99.79%的中小學校,兩萬多名教師應用蕪湖智慧教育平臺開展教學、教研和管理工作,30多萬名學生運用平臺開展個性化學習,全面推動了課后服務向縱深發展。通過“陽光云課”工程,面向全市中小學生推送287門優質課程共6000余節教學視頻,新增加了336節“五育并舉”課程和12節“雙減”專項課程,同時還可以查看數據進行分析,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
提質增效:打造高效課堂,提升作業管理
“雙減”給學生減負的同時,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加”。減的是學生的課業負擔、培訓負擔,加的是課堂效率,是老師課前的精心設計。
“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必須要向40分鐘課堂要效率。”無為市杏花泉中心小學城東分校的朱詩慧老師說,“教師備課必須實現從‘備教’到‘備學’的轉變,應當增加師生互動,引導孩子在趣味中主動學習,形成高效課堂,讓學生所學的知識都能在課堂上全部被吸收消化。”學校開展“清泉之師”結對工作,發揮名師的帶頭、示范、輻射作用,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常態化推進“推門聽課”活動,按年級組開展集體備課、集體研討,充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該校教導處主任張榮梅表示,教師要從“教書匠”向“學者型”教師轉變,以此實現課堂上教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
此外,各校堅持以生為本,大膽創新,科學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和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的跨學科綜合作業,優化作業設計,協調控制作業總量。
三山經開區制定《三山經開區中小學作業布置與批改常規指導方案》,對各學科作業的類型、作業內容、教師批改方式等提出規范要求。區教研室設計制作“每周作業量登記表”,分學科組、年級組兩種類型供各中小學參考。坐落在“蔬菜之鄉”的小洲中心小學,將農耕文化搬進校園,開發了“我和種子共成長”活動課程,為鄉村校本作業增添了鮮活的內容,使教育不僅僅限于課堂和教室。
南陵縣通過開展學科作業設計大賽、線上作業設計交流展示、玩中學數學等活動,深耕“好課堂”,創新“好作業”。弋江區在中小學、學科工作站建立作業設計項目研究基地,探索校本、區本作業研發與運作,如利民路小學、萃文中學中央城校區積極探索“1+6n”作業改革,延安學校編制校本化作業——《延安作業本》,南瑞實驗學校利用“智慧作業”系統,自動挑選適合各層次學生能力的作業題目,實現作業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
13.jpg (162.85 KB, 下載次數: 17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14.jpg (157.26 KB, 下載次數: 15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綠色評價:推進教學改革,樹立科學導向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雙減”之后,灣沚區更是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作為突破口,將評價機制新設定的著力點主要放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門站位、更新校長教育理念和轉變廣大師生、家長觀念上,構建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建立綠色評價機制,有效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
今年年初,各集團校組織召開綠色評價專題會議,形成了統一的集團綠色評價框架,再由集團內各校結合本校實際和地域特色、文化底蘊等因素,制訂出符合本校校情的一、二年級綠色評價實施方案,真正形成了“一校一案”,在共性中綻放個性。
三元小學挖掘地域特色,將傳統文化中的“科舉獨中三元”和現代的“飛機場”“高鐵站”“高速公路” 融為一體,邊玩邊打卡,讓學生感受到評價的趣味性。
咸保小學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以“奔跑吧,‘保貝’”為主題,帶領學生暢游四個行政村。分別是:第一關,駐足咸保村,智力闖關(語文和數學);第二關,漫步加元村,才藝闖關(音樂和美術);第三關,探尋強灣村,體能闖關(體育);第四關,跨越強橋村,常識闖關(道德與法治、科學和勞動等)。該校巧妙地將評價內容融于家鄉的特產和特色之中。
此外,蕪湖各地在改革評價內容、豐富評價手段、改進評價運用方面紛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湯溝中心學校將勞動教育作為“雙減”活動的載體,明確勞動教育評價的具體內容和指標,解決 “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的問題。學校從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技能三個方面明確評價內容,強調學生勞動自我內化的過程,通過質化和量化指標相結合,形成《勞動教育評價手冊》。
2022年1月,蕪湖市沚津學校一、二年級學生迎來一場特別的期末“考試”。以“萌虎集福賀新春” 為主題,學生們通過參加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藝術、體育五門學科的游戲,獲得“萌萌虎”“帥帥虎”“乖乖虎”“俏俏虎”“跳跳虎”五種福卡,集滿五種福卡就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勵。
對于低年級期末無紙化評價,蕪湖市各校的教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創新了多種形式的“悅考”“樂考”“游考”,正如城北實驗小學校長嚴慧說的那樣:“這些旨在創新評價形式,活化評價內容,力爭實現三個轉變,即老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
不做筆試做游戲,多元化的評價既打破了學科的界限,又推進了學科之間的融合,既有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檢測,又有對各方面實踐能力的考核,從而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使學生在玩中考、樂中學。
市級骨干教師、灣沚區南湖學校教師趙紅雨看到這樣的變化,不禁感嘆道:“孩子純真的樂,家長欣慰的樂,老師在辛苦中醞釀的樂,‘雙減’‘三樂’,這一刻,教育又重新覓得來路和出發點。”(蔡躍蘭 鄭煒)
15.jpg (238.66 KB, 下載次數: 16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16.jpg (136.42 KB, 下載次數: 14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9-14 10:38 上傳
來源:安徽省教育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