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191211112719.png (179.31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1 11:27 上傳
2020年,蕪湖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真金白銀的收入增加,已經落實為一系列針對性強、實操性高、涵蓋面廣的政策與方法。12月10日,記者從蕪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蕪湖市人民政府關于持續增加城鎮居民收入的實施意見》已經出臺。
微信截圖_20191211112344.png (54.59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1 11:27 上傳
微信截圖_20191211112858.png (474.32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1 11:29 上傳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人士表示,政策出臺的背景是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重點群體活力,拓寬居民增收渠道,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保持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實施意見在起草過程中,市人社局梳理了我市現行的相關政策,結合實際展開專題討論,最后形成6個方面16小條。
工資收入、經營收入節節高
微信圖片_20191211112504.jpg (177.72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1 11:27 上傳
記者獲悉,近年來,蕪湖持續擴大就業規模,增加工資性收入。通過開展“春風行動”“兩皖對接”“跨域區幫扶”等招聘活動,每年提供20萬個以上就業崗位。2018年至2020年,全市累計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將超過19萬人,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到90%以上。
強化就業幫扶,最近幾年內,每年開發1600個就業見習崗位,提供2800個公益性崗位,為各類困難高校畢業生發放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補貼標準每人1000元。做好城鎮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將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稅前扣除限額從工資薪金總額的2.5%提高到8%,確保60%以上的經費用于一線職工的技能培訓。推行現代學徒制,到2020年底前,力爭新增培訓工種至200個以上,補貼標準提高20%以上。
激勵雙創,增加經營凈收入。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返鄉創業農民工等各類人員創業并給予補貼。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自主創業或與其他同類人員合伙創業、連續繳納失業保險費滿6個月的,給予5000元創業成功補貼。
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蕪開展成果轉化活動,市、縣區以股權投入方式累計給予不超過2000萬元扶持,對蕪湖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重點團隊,采取“一事一議”方式,額度還可以突破。每年認定“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戶,每戶分別給予一次性獎補10萬元。
支持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建設或認定一批專業化、集成化、市場化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市場化的眾創空間。利用自有住房創業且生產或服務運營正常的,可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
財產收入、轉移收入要跟上
微信圖片_20191211112514.jpg (156.6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1 11:27 上傳
保值增值,增加財產凈收入是另一大方面。到2019年底前,蕪湖堅持鼓勵投資實體經濟,支持居民財產向資本轉變,引導居民參股創辦企業、出資入股、聯合投資經營風險小、預期回報好的經營項目。鼓勵居民投資發展制造業、新興技術產業、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激勵社會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業等領域。
依法保護公民財產權,房屋征收、征地、征用,按規定予以補償。強化投資渠道監管、規范交易方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打擊非法集資犯罪,加強風險預警提示。
微信截圖_20191211112556.png (171.52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2-11 11:27 上傳
保障托底,增加轉移凈收入。擴大社保覆蓋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統籌專項救助與低保救助制度,將醫療、教育、住房等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低收入家庭等困難家庭延伸,形成階梯式救助模式。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施城鄉統籌、分類定標、政策銜接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
2020年底前,全市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不低于國家規定標準。城鎮基本住房保障常住人口全覆蓋,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鼓勵智能養老。
規范分配秩序 提升監測能力
近年來,蕪湖深化工資制度改革,規范津補貼標準,鼓勵在省級以上開發區建立促進企業工資增長獎勵基金。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可按不低于轉化收益值70%的標準執行。
規范金融理財行為,開展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整治網絡借貸業務、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提升收入監測能力,完善個人收入信息統計。蕪湖將多渠道、多層級歸集居民收入、財產等信息。執行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制度。推廣銀行代發工資、電子支付等模式,推行電子記賬、非現金結算。建立收入分配政策評估體系。
強化工資支付保障,特別是對于在建工程項目的農民工工資支付。建立維權綜合管理平臺,加強治欠保支統籌協調。打擊失信被執行人,落實聯合懲戒制度,探索推行行業誠信規則。
對此,你怎么看? 來源:蕪湖新聞網,大江晚報記者 程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