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日上午,新中江橋上迎來了首批“通行”車輛。很多市民無比期待地詢問是不是通車了?其實,這是新中江橋正在進行通車前的“大考”——為期一天的橋梁荷載試驗。隨著16輛40噸的重型載重車經過,橋梁荷載試驗全面完成,此舉為大橋的綜合性評定打下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在完成附屬設施建設后,有望下月底順利通車。
新中江橋完成橋梁荷載試驗
作為全國首座軌道交通線路與市政橋梁同層建設的中江橋,自2016年10月18日正式開始改建以來,一直受到市民的高度關注。7月20日上午,新中江橋又迎來了重要節點——橋梁荷載試驗完成,以全新姿態靜候通車時刻到來。
當天上午7點,新中江橋荷載試驗正式開始,橋梁東西兩側各安排了8輛重型載重車進行動靜載試驗,16輛載重車一起從橋南開往橋北進行預壓,預壓結束后載重車開往指定位置進行靜載試驗,這16輛車總重量達到了640噸。據了解,當天凌晨4點試驗人員就已經開始進行引橋的荷載試驗,整個荷載試驗持續到晚上7點左右。
“橋就像人一樣,定期需要體檢,荷載試驗是檢驗橋梁承載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直接判斷橋梁的施工質量。”荷載試驗測試方——蘇交科項目經理唐愷介紹,荷載試驗是大橋通車前的一項關鍵檢測,將為后續交工驗收、運營管養等提供技術依據,也是可靠、有效的一種評定橋梁承載力的方法,通過檢驗試驗指標確定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從而判斷橋梁是否達到通車條件。當天,中江橋荷載試驗的加載方式主要是等效加載進行靜載試驗。由安裝在橋體上的傳感器,測出橋梁結構在靜力加載時的變形、應力及索力等參數。動載試驗則是測試橋梁結構的動力性能,主要包括橋梁動力特性試驗和橋梁動力響應試驗,動力響應試驗包括跑車試驗、跳車試驗和剎車試驗,動力特性為橋梁自振特性試驗。荷載試驗結果顯示,新中江橋承載能力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
新中江橋8月底有望通車
20世紀80年代初期,蕪湖市城南逐漸開發,為緩解青弋江兩岸的交通,決定開建中江橋,這也是我市第一座現代化橋梁。因該橋位于中山橋與弋江橋之間,以“中江橋”命名,著名書法家楚圖南題寫了橋名。中江橋于1982年10月動工,1984年5月1日正式通車,全長330.63米。
2016年9月12日,中江橋正式封閉,開始拆除老橋。10月份建設新橋,做到拆、建橋梁在時間上無縫對接。施工方中鐵大橋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新中江橋已經在高速收尾中,目前,中江橋鉆石型雙塔柱橋塔的外立面裝飾、橋梁主橋及引橋已基本施工完成,橋面路面已鋪設完成,交通標志標線、主橋上的道路指示牌也已基本安裝完成,主橋路面上的減震帶施工結束,接下來將進行路面清理工作。人行通道上下橋樓梯,已安裝完成,正在進行清理工作。位于橋梁北岸(靠近北門附近)的公廁工程也基本完成施工。
中江橋改建是蕪申運河項目中的重要橋梁建設項目,也是我市重點建設項目。改建后的中江橋屬首座軌道交通與市政橋梁同層合建的橋梁,未來的軌道交通1號線將從橋梁上穿行。改建后的中江橋路線全長1.65公里。北起九華路與二街交叉口,向南跨過沿河路、青弋江、三潭路、新時代商業街和利民路,在奧體中心門口落地,終點與九華南路順接。改建后的中江橋主橋采用獨塔雙索面斜拉橋,主橋總寬44米,中間為軌道交通線預留凈寬8.5米,軌道交通兩側為雙向四車道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和2條人行道。橋面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三道采取全隔離設計,相互分開。目前來看,工程總體進度較快,南岸剩余道路工程正在加快施工,預計8月底全部完成施工,將可以通車運行。屆時,蕪湖的交通環境將進一步得到改善。
|
|
人民陪審員,網絡媒體人,愛心公益人,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聞撰稿人,網評員,資深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