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圖20230531133950.jpg (145.56 KB,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5-31 13:41 上傳
蕪湖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批前公告
為落實安徽省對蕪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加快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構建布局合理、銜接高效、綠色人文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服務品質,引領和支撐市域國土空間新格局,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更具競爭力、更具吸引力、更具持續力的魅力城市,蕪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編制了《蕪湖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該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并于2022年10月22日通過市規劃和土地管理委會審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安徽省城鄉規劃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為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在規劃審批之前,我局將規劃草案予以公告。公告時間為2023年5月31日至2023年6月29日。在此期間,歡迎廣大市民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并建議以書面(電子)形式反饋,便于我局匯總和整理。
郵箱:2774356501@qq.com
聯系電話:13705151848 吳工
3848506 18196553620 丁工
通訊地址:蕪湖市鳩江區政通路66號政務文化中心
郵編:241399
附件:《蕪湖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草案)
蕪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023年5月29日
《蕪湖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草案) 公示
一、規劃編制背景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愿景,搶抓交通強國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以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面向全球的現代化供應鏈物流中心為目標,統籌鐵路、公路、港口、機場、軌道、快速路等重大交通設施空間布局,加快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服務品質,以布局合理、銜接高效、綠色人文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引領和支撐“一江兩屏、南北兩圩、一主兩副、一灣四極”的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推動蕪湖市高質量發展,助力人民城市建設,打造更具競爭力、更具吸引力、更具持續力的魅力城市。
二、規劃范圍期限
規劃范圍:整個蕪湖市域,包括鏡湖區、鳩江區、弋江區、灣沚區、繁昌區、南陵縣、無為市,總面積約6009.02平方千米。
規劃期限: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三、總體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聚焦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圍繞交通強市發展目標,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蕪湖市建設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及長江經濟帶門戶樞紐,面向全球的現代化供應鏈物流中心”。
(二)發展指標
1.對外交通
客運交通:打造區域門戶樞紐,實現“1235時空通達圈”,即1小時通達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小時覆蓋安徽省域及長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武漢、鄭州、長沙、南昌等中部省會城市,5小時實現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效聯通。
貨運交通:加快建設蕪湖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依托蕪宣機場專業性航空貨運樞紐,率先實現“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即快件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2.城市交通
規劃構建城市快速路、軌道交通“雙快”骨架系統,實現城市內外及組團間快速銜接,交通效率顯著提升,城區10分鐘內可上快速路,20分鐘內可達高速公路出入口和城市主要對外鐵路樞紐,40分鐘內可達機場航空樞紐。堅持以人為本、綠色低碳導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服務水平、運營效率顯著提升,以蕪湖濱江山水本底為特色的高品質慢行系統基本建成,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公共交通+慢行)達到75%以上。
四、規劃主要方案
(一)對外交通系統規劃
1.鐵路系統
(1)高速(城際)鐵路及磁懸浮系統
規劃形成“三橫三縱一射”的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網絡布局。包括北沿江高鐵、合蕪宣城際、寧安城際、商合杭高鐵、合福高鐵、蕪常城際及高速磁懸浮系統(規劃預留)。
(2)普速鐵路
規劃6條普速鐵路,形成“沿江+跨江”貨運鐵路網絡布局。包括寧蕪鐵路、蕪銅鐵路、淮南鐵路、皖贛鐵路、廬銅鐵路、銅南宣鐵路。規劃擴能改造寧蕪鐵路和蕪銅鐵路,中心城區內淮南鐵路、寧蕪鐵路改線外繞。
2.公路系統
(1)高速公路
規劃形成“雙環+多射”高速公路網絡布局。其中,“城區內環”由寧九高速-杭合高速-寧蕪高速-巢黃高速組成;“都市外環”由銅商高速-無桐高速-滬漢高速-宣城至博望高速-滬渝高速組成;“多射”為蕪合高速、杭合高速、寧九高速、寧蕪高速、宣城至博望高速、滬漢高速、溧蕪高速、滬渝高速、蕪黃高速、無桐高速、銅商高速、明巢高速等。
(2)國省干線
規劃“五橫四縱八射”干線公路網絡,布局G205、G236、G318、G329、G347、G635、S104、S208、S212、S213、S217、S218、S220、S233、S330、S334、S335、S339等干線公路,組織市區對外交通聯系,滿足區域客貨運交通組織需要。
3.港口水運
(1)航道布局
規劃形成“一干兩支五線”為主,其他航道為輔的內河航道網絡布局。其中,“一干”為長江一級航道;“兩支”為合裕線二級航道、蕪申運河三級航道;“五線”為青山河、風襄河三級航道,西河、青弋江(清水-南陽)、漳河(峨橋-澛港)四級航道,青弋江(南陽-弋江)、漳河(南陵-峨橋)五級航道。
(2)港口布局
規劃形成“七干五支”港區總體發展格局。其中,“七干”為朱家橋港區、裕溪口港區、三山港區、荻港港區、高溝港區、白茆港區、濱江港區;“五支”為無為支流港區、繁昌支流港區、南陵港區、灣沚港區、清水港區。
完善各港區疏港公路及道路布局,加強港區專用集疏運道路建設。大力發展水鐵聯運,推進港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造朱家橋、裕溪口等水鐵聯運樞紐。
4.航空機場
規劃形成“一主三輔”機場格局。其中,“一主”為蕪宣機場,定位為國內支線機場,客運中型機場和專業性航空貨運樞紐機場,等級為4E,共規劃2條跑道?!叭o”為無為通用機場、南陵通用機場、灣沚通用機場,主要服務短途運輸、應急救援、航空護林、通航產業發展等。
5.跨江通道
規劃形成12處過江通道布局,其中現狀及在建5處,規劃新增7處。包括2處公路功能過江通道、1處城市軌道功能過江通道、2處城市道路功能過江通道、4處鐵路與公路復合功能過江通道、3處城市道路與鐵路(城市軌道)復合功能過江通道。
(二)樞紐體系布局規劃
1.客運樞紐
規劃對外客運樞紐17個,主要服務于蕪湖市對外交通出行,兼顧市域主城、副城之間聯系,其中重要對外客運樞紐3個、一般對外客運樞紐14個;城市公共交通換乘樞紐26個,主要服務于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出租車等各類公共交通方式之間的換乘,其中A類公交換乘樞紐10個、B類公交換乘樞紐16個;P+R停車換乘樞紐8個,主要在中心城區外圍結合軌道交通車站、公交樞紐站、公交首末站等設置,截流機動車交通,引導居民換乘公共交通進入城市中心區。
2.貨運樞紐
結合重大交通樞紐及配套產業用地,規劃6處貨運物流樞紐,包括蕪宣機場及空港物流園樞紐、朱家橋港及配套物流園樞紐、裕溪口港及配套物流園樞紐、三山港及配套物流園樞紐、八里灣鐵路貨運站樞紐、塔橋鐵路物流樞紐。
(三)城市道路系統規劃
1.快速路網
規劃蕪湖市快速路由骨架快速路和加密快速路組成,總里程約491.7千米。其中,城區快速路里程約274.1千米,路網密度為0.56千米/平方千米。
規劃形成“三橫四縱兩射”的骨架快速路網布局,總里程約311.8千米。其中,“三橫”為通江大道-長江大橋-萬春路、長江南路-珩瑯山路-三環路-峨山路、S335-機場大道;“四縱”為G347-華電大道、九華北路-弋江路-九華南路、歐陽湖路-G329、九三大道;“兩射”為通江大道(至無為)和G205(至南陵)。
基于骨架快速路網布局,規劃9條加密快速路,總里程約179.9千米,分別為合蕪高速-吳越路、江北大道(蕪合高速-濱江大道段)、長江三橋-赤鑄山路、濱江大道-城南過江隧道-大工山路、徽州路(萬春路-峨山路段)、S339(蕪宣機場-繁昌段)、和諧大道、S334(長江南路-繁昌段)。
2.主干路網
規劃主干路為城市主要分區(組團)間的中、長距離交通聯系,以及分區(組團)內部的主要交通聯系提供服務,基本呈現方格網狀布局,總里程約512千米,路網密度約1.14千米/平方千米。
規劃江南主城區形成“十縱十五橫”、江北城區形成“十五縱十橫”、三山-繁昌片區形成“十一縱十一橫”、灣沚片區形成“四縱五橫”的主干路網布局。
(四)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1.公共交通體系
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車、輪渡等為補充的安全經濟、暢達便捷、舒適準點、低碳環保、服務優質、銜接高效的高品質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
規劃遠期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28%以上,軌道交通承擔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30%~35%,軌道站點800m半徑人口就業覆蓋率達到25%以上,公交線網站點300米及500米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95%以上。
2.軌道交通系統
規劃遠期軌道線網由4條軌道線路組成,分別為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3號線和4號線,線網總規模186km,線網密度0.31km/km2,軌道交通車站共104座。
規劃遠景軌道線網由8條軌道線路組成,在遠期軌道交通1-4號線基礎上,布局規劃軌道交通5號線、市域郊鐵路(軌道)S1線、S2線和S3線,線網總規模300.2km,軌道交通車站共142座。
結合軌道交通線網和片區發展需求,規劃布局低運量軌道交通線路。
2222222222222.jpg (410.29 KB,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5-31 17:28 上傳
3.常規公交系統
(1)公共汽電車網絡
與軌道交通錯位融合發展,規劃構建由公交快線、公交干線、公交支線和城鄉公交組成的多層次公共汽電車網絡。規劃公交快線13條、公交干線120條、公交支線100條、城鄉公交30條。
(2)公交場站
規劃公交停保場29個,總面積約62.8萬平方米。其中,新建公交停保場9個。規劃超過萬人的新建大型住宅區必須配備公交首末站,一般按1200-1300平方米/萬人標準設置。
(3)公交專用道
基于道路斷面車流量、公交客流量、道路車道數等,規劃公交專用道形成“九縱九橫”布局,總里程約162千米。
4.水上公交系統
規劃利用長江、青弋江水域條件新增水上巴士航線,沿途結合商業中心、公共交通站點、居住區等人流較大的地區布局客運碼頭,依托長江航線打造蕪湖濱江國家級旅游碼頭。
規劃過江輪渡作為跨江通道重要補充,連接江南城區與江北新區,為步行和自行車方式提供多樣的跨江交通服務,同時兼具旅游功能。
5.出租車
規劃在內外交通銜接的樞紐(如機場、火車站等)、客流集散量大的公共交通站點、大型商業、公共服務和娛樂活動中心及居民密集住宅區以及新建居住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設置出租車定點候客區。結合主要道路的公交站點,設置出租車臨時??靠臻g,并配置清晰的揚招點標志牌。
鼓勵和規范網約車發展,按照高品質服務、差異化經營原則,運用大數據模型分析,建立動態監測和調整機制,在綜合考慮地區人口、經濟、城市交通等多方因素基礎上,合理控制網約車運力規模,加強行業管理,促進網約車與出租車融合有序發展,滿足社會公眾多樣化出行需求。
(五)步行和非機動車系統規劃
1.步行系統
規劃步行網絡分為一級步行道、二級步行道、三級步行道三個層次。結合道路交叉口、公建出入口、支路及巷道、公交站等,以步行便捷、過街安全為導向設置行人過街設施。以過街人流規模為依據,在行人過街需求大的交叉口或路段設置立體過街設施。結合地下空間開發和軌道交通站點等設置立體過街設施。
2.非機動車系統
規劃非機動車網絡分為一級非機動車道、二級非機動車道、三級非機動車道三個層次。規劃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采取“分散布置、方便停取”設置原則。對商業、文化娛樂、體育等大量吸引人流的公建設施,配置相應規模的非機動車停車空間。對車站、公交站場等重要的交通換乘樞紐,應按標準配置足量的非機動車停車空間,引導市民采取綠色出行方式。
完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鼓勵和規范共享單車發展,加強非機動車交通與公共交通系統銜接。合理規劃共享單車布局,充分結合交通樞紐、公交場站、軌道交通站、大型商業區、居住區、辦公區、醫院、旅游景區、企事業單位等,設置共享單車停放點位。
(六)停車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空間用地及功能布局,規劃蕪湖市區停車劃分為三類區域,對各類區域推薦采取差別化的停車供應與管控措施。一類區(老城區)是停車緊縮供給區;二類區是停車平衡供給區;三類區是停車適度超前供給區。
規劃中心城區路外公共停車泊位9.5萬個。中心區宜配置泊位150-200個中小型停車場,一般不超過300泊位。外圍區可根據需求適度規劃大型公共停車場(庫)。集約停車設施用地資源,鼓勵結合用地開發復合建設立體公共停車場(庫)。公共停車場服務半徑控制在300米以內。
(七)貨運通道規劃
規劃城市三級貨運通道體系。第一級利用高速公路組織,構建蕪湖對外貨運交通主通道;第二級由主要國省干道及市區內部主要物流通道構成,服務蕪湖市貨運節點聯系和對外的主通道,形成“10條國省干道+1個保護環路”布局;第三級由工業區內部、物流園區及貨運交通樞紐周邊主要干路組成,主要通過17條城市道路,承擔市內貨流節點與對外貨運通道的聯系功能。
(八)交通管理與信息化規劃
完善交通管理設施,優化交通組織方式,提高交通系統使用效能。推廣交通需求管理,逐步引導交通需求總量和結構趨于合理。重視交通安全管理,保障交通出行安全。加強交通環境治理,減少城市交通對環境的影響。完善交通大數據平臺構建,建立服務政府、企業、公眾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多級應用體系。
來源: 蕪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