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紅薯的記憶是從兒時記事時起的。我們這里盛產紅薯,俗名紅苕。吃飯時按人大小分六個到三個一碗,祖母碗里往往最少。祖父和父親最多,母親次之,他們是主要勞動力,吃了好有力氣干活。而我們又因年幼要長身體,所以比祖母碗里多。當時是正月過完年就下種。農歷四月底或五月初就要刨好苕廂,等待一下雨就會忙著剪苕藤往地里栽。然后就是田間管理,翻和灌了。到了農歷八月,就有早紅薯嘗新,那些廂上長裂口的地方,一掏就有大個的紅苕。所以說:“紅苕不嫌嫩,八月初一嘗一頓”。十冬月就要從地里盡快挖起來,挨家挨戶都趕緊把紅苕藏入地窖里去,吃時就撿出來。大人告訴我們:“紅苕半年糧喲”、紅薯加工
如果有幾根一連窩的,就悄悄挑回家里在屋梁上掛起來,等風吹蔫了就來蒸煮起,味道格外甜、格外鮮美,大家也格外喜歡。那些有鋤口的,就先洗盡切成條曬干,叫“苕干”,用缸或油膜口袋裝好,待來年正二三月青黃不接時加入飯中。還有紅苕磨的涼粉,烏黑黑的,帶有回甜味,比其他涼粉更受人喜歡。這在當時恐怕叫最初的加工吧少年讀書放假時,常到外婆家玩。她們隊上的人比較有經濟頭腦,幾個堂舅會做紅苕粉條。我常常一覺醒來就爬到山頂保管室去,看他們做粉條。2021年,兒子單位脫貧幫扶,組織以購代扶活動。他買回兩盒——“手工粉條”,是“永宏紅苕粉條專業合作社”產的,據說他們合作社在鄉村振興局和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帶領當地百姓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借助信息化平臺,走特色產業路子,勤勞致富增收,幸福滿滿,影響很廣。我們品嘗后果然是好貨,于是不斷介紹給朋友,大家也很認可,紛紛點贊過了不久,好友又送另一個地方叫“池州市永宏和家庭農場”生產的5斤裝“王氏手工粉條”一袋。袋內粉條那形態均勻、色澤純凈的外觀,就讓人生津垂涎。夫人小炒一份,味道爽歪歪!
20221013090312front2_0_149324_FqpvYfnMhNHevXQhGVNpUEENymHL.jpg (158.07 KB, 下載次數: 15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13 09:03 上傳
20221013090312front2_0_149324_FqWt-GPC4fT3efHZTBJs21DMbOSP.jpg (530.55 KB, 下載次數: 15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13 09:03 上傳
20221013090313front2_0_149324_FqY7YGewGM3biwmrVtrMl4smY6UN.jpg (537.57 KB, 下載次數: 15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13 09:03 上傳
20221013090312front2_0_149324_FhwVYKTfnXgZq-zB6qOMoAwtiXO_.jpg (212.59 KB, 下載次數: 14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13 09:03 上傳
20221013090312front2_0_149324_FvpKW1WybDlruSUOrJ-MldHLUyD3.jpg (146.98 KB, 下載次數: 14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13 09:03 上傳
20221013090312front2_0_149324_FqsjMG7rOqmNP8dWb9IpmXI9V186.jpg (311.45 KB, 下載次數: 15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13 09:03 上傳
20221013090312front2_0_149324_FitbxJ6xkh2ZUqYtMqj5nLaYrKcW.jpg (213.76 KB, 下載次數: 15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13 09:03 上傳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