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是最大的市情,水患是最大的隱患。
這句話是在蕪湖是老生常談的一句話。近10多年,蕪湖水情相對平穩,而今年6月底以來,蕪湖遭遇史上最嚴峻的汛情,又喚起了很多人對于水患的警醒。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523 - 副本.jpg (32.18 KB, 下載次數: 3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市委市政府強調:當前我市防汛正處于相持階段,后半夜是巡堤查險的薄弱時段,也是關鍵時段,要充分認清當前防汛形勢,牢固確立防大汛、抗大災思想,克服麻痹思想、僥幸心理和經驗主義,從嚴、從實、從細落實防汛各項工作措施,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確保長江大堤每一寸堤防安全。
有道是: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盤點蕪湖百年抗洪搶險歷史,我們更應該引以為戒,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期望這些圖片能夠喚醒人們的記憶,防災減災,我們依然要謹記。
1901年辛丑年(牛年)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547 - 副本.jpg (85.87 KB, 下載次數: 3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7月,長江洪水泛濫。蕪湖城鄉放眼可望之地均被淹沒,僅存蕪湖與太平府之間的一個圩堤。圖為聚集在蕪湖醫院(現弋磯山醫院)門前的難民。
當年這場洪水使若干里圩田受淹,數千難民無家可歸、流落野外。有的跑到了山上,支起竹竿、蓋上亂草就住下了。暴風雨再加上烈日,難民們日夜蜷伏在草蓬里,身受非人之苦。
1911年辛亥年(豬年)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00 - 副本.jpg (44.23 K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這是1911年的蕪湖大街上,街上已上水,但水不深,人力車夫可以輕快地拉活,農婦擔著貨物行走自如。這時還在清王朝統治之下,人力車夫旁的少年還留著辮子。這張照片估計是在一場暴雨之后拍攝的,可能是那場水災的開端。從右上角的建筑來看,猜測是范羅山上的英國領事館,鏡頭前的人物所在位置估計在今天的銀座附近。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04 - 副本.jpg (49.54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這是1911年的鏡湖,初夏,新荷都已露出水面,水中央,有草房、草亭,遠處岸邊有磚瓦平房。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07 - 副本.jpg (59.71 KB, 下載次數: 4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11這一年,安徽連日大雨,經久不息,形成水災。從網上的資料來看,這年從五月開始就開始曠日持久的大雨,氣候極端反常,是有史以來出伏最晚的一年,7月19日入伏,8月28日出伏。先是兩個多月的大雨,破圩,后面是毒日高懸,真真是水深火熱啊!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10 - 副本.jpg (35.98 KB, 下載次數: 3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這張照片中,坐在腰子盆中的是一位西方女士,此時的蕪湖沿江地區早已成為西方列國的租界,城外西北角有美國教會辦的蕪湖弋磯山醫院,西洋女人出現在街上,應該早已見怪不怪了。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13 - 副本.jpg (35.03 K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這里應該是當年的鬧市區街道,腰子盆、人力車、小木船都到齊了。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16 - 副本.jpg (46.35 KB, 下載次數: 3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真可憐,稍有不慎,就會傾覆,不過,相信那時很多人家都有這樣的器具,他們早已駕輕就熟了。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20 - 副本.jpg (33.67 K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23 - 副本.jpg (61.92 KB, 下載次數: 3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這些照片估計拍攝于六七月間,長江流域的梅雨季節,城內水災如此,鄉下可想而知。那時,對長江幾乎無設防,聽天由命,1911年的水情不一定大于今年,但造成的損失和傷亡一定遠甚于今。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27 - 副本.jpg (49.16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這場水災之后幾個月,在蕪湖的上游武昌,爆發了辛亥革命,清王朝壽終正寢,開啟了民國新紀元。對于這場水災的賑濟,也貫穿了兩個朝代,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賑災的效果十分差強人意。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32 - 副本.jpg (112.46 KB, 下載次數: 3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民國元年,安徽都督孫毓筠稱,“皖省災區極廣 ,江南北各屬圩堤,無款興修。”江北都督蔣雁行稱“江淮一帶,餓尸載道,穢氣散于城郊,恐郁為鼠疫,睹死亡之枕藉,誠疾首而痛心。”大水帶來的災患可見多么嚴重。
1931年辛未年(羊年)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35 - 副本.jpg (37.05 KB, 下載次數: 3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31年,據《中國救荒史》記載:蕪湖辛未洪水,為四十年間最大的洪水。這次水災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導致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災害。圖為被洪水淹沒的建筑。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39.jpg (18.48 KB, 下載次數: 3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據當時《華北日報》發自上海的報道說,因為蕪湖“水漲一寸并持續上漲”,連日來餓死江邊百姓幾百人,許多尸體沿江水順流而下。圖為蕪湖老城區內水災情景。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42.jpg (15.04 KB, 下載次數: 3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上海的“蕪湖水災會”對災情作出統計——共有災民418000多人,死亡4400多人,等待救助的災民共37萬,其中被大水毀掉家業無家可歸者22萬。圖為當年水災情景。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45.jpg (28.16 KB, 下載次數: 3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31年的水災還引起了國際社會關注,當時的國聯和其它國際組織曾派專家和救助人員來華救助。圖為在蕪湖的國際組織人士。
1954年甲午年(馬年)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49.jpg (38.29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54年,長江流域梅雨期多次出現持續性暴雨,形成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蕪湖長江水位均超過歷史最高水位(1931年);蕪湖長江水位在警戒水位以上的時間有100多天。圖為1954年,藕香居水漫屋檐(藕香居,現步行街商之都一帶)。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54.jpg (27.63 KB,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54年的蕪湖水災,在中山路可以“行船”了。
1991年辛未年(羊年)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658.jpg (49.15 K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91年,出現了一個有實測降水記錄以來典型的江淮間特大洪澇年。災害最重、損失最大的是遭到洪水侵襲的安徽。據當時初步統計,安徽全省受災人口達48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近70%,因災死亡26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30多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人民幣。圖為1991年夏,水災使安徽霍丘、壽縣成為一片汪洋。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00.jpg (31.72 KB, 下載次數: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人民解放軍躍入洪水搶險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03.jpg (60 KB, 下載次數: 3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91年7月,軍區某部給被洪水圍困在屋頂上的受困群眾送干糧。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07.jpg (25.37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中國政府緊急呼吁聯合國有關機構、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國際社會各有關方面,向中國安徽、江蘇兩省災區提供人道主義的救災援助。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直接呼吁國際社會援助中國抗災!圖為香港演藝界為內地水災舉行賑災表演。
1998年戊寅年(虎年)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11.jpg (56.82 KB, 下載次數: 4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98年入夏以后,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連降暴雨,水患泛濫,并很快演變成四十多年來罕見的全流域性洪災。圖為1998年長江蕪湖段,武警官兵搬運石頭加固大堤。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14.jpg (109.17 KB, 下載次數: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17.jpg (64.41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軀來抗洪。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20.jpg (48.17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戰士的脊背)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23.jpg (43.32 KB, 下載次數: 3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為了戰勝洪災,黨中央調動了64萬人次兵力參加抗洪,不亞于打一場大仗。圖為兩位戰士在洪水中用盆托起了一個嬰兒。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27.jpg (56.47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洪水無情,戰士們在與之做生死搏斗!其中很多人甚至因此而犧牲。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30.jpg (43.42 KB, 下載次數: 3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1998年抗洪救災的情景人們至今記憶猶新。“九八抗洪”之精神——那種在危難時刻全體民眾所迸發出的堅強和勇氣,力量和自信,那種品格和精神,已經積淀在我們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天地長存,日月永駐。圖為抗洪搶險現場戰士補充水分。
2016年丙申年(猴年)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36.jpg (56.99 KB,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6 上傳
2016年6月底入汛以來,蕪湖市各地普降暴雨,進入7月,各水位全線超警,蕪湖防汛壓力巨大。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740.jpg (29.17 KB, 下載次數: 2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0 上傳
目前長江中游干流及大部分支流處于退水階段,但是,多年的防汛實踐證明,退水期堤防尤其是迎水坡更易發生坍塌、滑坡、跌窩等險情,防守任務依然艱巨。圖為江水回落,濱江公園邊的"三口之家"又開始"露臉"。(拍攝于7月12日上午10點半)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802.jpg (36.61 KB,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6 上傳
危險一日沒有排除,這些巡堤人保衛家園的決心一刻都不會松懈,只要守得住家園,再苦再累都值得,這是他們共同的心聲。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805.jpg (52.67 KB, 下載次數: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6 上傳
咬緊牙關奮戰到底,做到洪水不退隊伍不退,水患不消強度不減,努力奪取防汛抗洪的全面勝利。
面對過去和現實,我們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只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組織,才能組織我們同自然災害進行不懈的斗爭,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并最終會從災難中站起來,重現家園昔日的風采。
改革開放使蕪湖的經濟和社會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我們的抗災能力也是今非昔比。如今,蕪湖的市區一般不會再受淹,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了。
微信圖片_20200716105809.jpg (97.29 K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7-16 11:06 上傳
謹以此文,獻給養育我們的土地,祈禱蕪湖安然度汛。
來源:今日蕪湖、皖江明珠網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