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日報記者陳旻 張學橋 樂培意/文 鄭遠 陳潔/攝
鳩茲古地,魚米之鄉。
初夏時節的蕪湖,已顯露“顏值”盛宴: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江河浩蕩、碧波蕩漾;綠柳盈案,花木扶疏;人游畫中,城景相融。這是自然對蕪湖的饋贈,亦是蕪湖人以生態立市的反哺,更是蕪湖崛起之路的底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好環境與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好風景方有好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蕪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建立健全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良性循環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努力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奮力在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上走在前列。
以生態帶動“業態”,集聚前行綠色動能
今年“五一”前夕,伴隨著一陣機器轟鳴聲,位于我市繁昌縣孫村鎮的紅花山水泥公司開始拆除。這座當地的明星企業歷經多年輝煌之后,走向了盡頭。
上世紀80年代,依托石灰石品位高、存量大等資源優勢以及瀕臨長江黃金水道等交通區位優勢,繁昌縣以水泥制造為主的建材產業規模快速壯大,并因此得了“水泥生產大縣”的名號。紅花山水泥公司便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中誕生的一個突出代表。
然而,單一資源型經濟結構催生了產業層次偏低、資源消耗過高、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很多當地居民用“早上曬出白褂子,晚上收回灰褂子”的戲謔之語來形容水泥廠帶來的粉塵污染問題。
“繁昌有一片好山好水啊,這種攫取資源換發展的現象不能再繼續了?!奔t花山集團公司董事長俞乃平痛下決心,轉型文旅產業。水泥廠拆除后騰出的地塊,因為臨近人字洞遺址,按規劃將用于打造人類史前文化綜合類公園。“發展旅游業符合國家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制。不消耗資源,不吃子孫飯,對環境無污染,還可就近安排就業?!庇崮似秸f道。
“現在工資比以前多了,每天在景區里吸著新鮮空氣,再也不用面對水泥廠的粉塵了?!痹t花山水泥廠工人葉宏偉說道。水泥廠拆除后,葉宏偉轉崗到馬仁奇峰景區工作,目前在景區玻璃棧道玻璃橋擔任安全員。
“發展不能以環境為代價,必須有壯士斷腕的勇氣?!狈辈h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軍語重心長,“紅花山水泥廠的成功轉型,帶動了一批其他高能耗企業也在重新謀劃轉型或升級。繁昌在大力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外,還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大力培育大健康產業、3D產業、文旅產業等新興業態?!?/font>
繁昌的“轉身”,正是蕪湖堅持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理念的生動縮影。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明晰了生態與經濟的關系。
思路一轉天地寬。產業轉型、淘汰落后產能,為未來發展騰出空間;布局“新產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拔地而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蕪湖市提前完成鋼鐵、水泥等21個重點行業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在全省率先終結了小煤礦、粘土磚瓦生產的歷史,實現產業的“去黑存綠”。
安徽海螺集團通過技術研發,變廢為寶,將廢石、礦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棄物處理成水泥生產的原材料,不僅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更節約了危險廢棄物處置、污染環境的巨額社會成本。全球水泥行業首個水泥窯碳捕集純化示范項目于2018年10月在蕪湖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建成投運,按照目前產能計算,一年將捕集純化5萬噸CO2,平均每月減少4千多噸CO2排放。
機器人、智能裝備、現代農技裝備、航空、軌道交通等10個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聚沙成塔,成為蕪湖經濟持續發展的“新能源”,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8.1%。
向難處攻堅疏堵,常伴藍天碧水凈土
最近一段時間,蕪湖很多道路加上了圍擋,污水管網排查和建設給道路出行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然而,這一時的“麻煩”為的卻是長久的“暢通”。
蕪湖市區由于管網設施不健全、污水處理能力弱,內河水系沿線老舊小區布局數量多、功能配套不完善,加之城市地勢低洼、水網密布等原因,導致部分黑臭水體“反復治、治反復”。
解決問題不會是一勞永逸。蕪湖清醒地意識到,必須要堅持市場化、一體化、專業化融合,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提升長效治理效能。
2019年以來,在“一城一主體”原則基礎上,蕪湖成立了水環境治理辦公室,依托三峽集團,創新“廠網河湖岸”一體化治水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益,累計投入治理資金100多億元。
“我們目前在蕪湖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全市污水處理量的增容,通過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能力在原來每天35萬噸的基礎上,直接再提升30.5萬噸;二是城區污水管網的完善,規劃新建管網110公里,建完可以實現城區污水90%以上收集;三是對城區現有2200公里管網的排查與整治,預計今年十月份結束。”三峽長江環保集團安徽區域公司生產管理部主任張浩向記者介紹說。
蕪湖探索實施的“三峽模式”受到國家發改委充分肯定,并被省內兄弟市借鑒。全市提前一年消除劣五類水體,黑臭水體整治達到96.3%,進度超過全國地級市平均水平15.1個百分點,入圍全國第三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蕪湖始終把生態環保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來抓,特別是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上,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既堅持問題導向,全力做好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又堅持目標導向,系統推進水清、岸綠、天藍、土凈工作?!笔徍猩鷳B環境局副局長張東介紹說。
“寧可發展慢一點,一定要發展好一點。”蕪湖決策層的思路鮮明地體現了長遠和眼前的抉擇。
除了大改大建,創新模式,徹底解決“水清”問題,我市通過以“五控”為抓手,加快推動鋼鐵、水泥等行業深度治理,關閉“散亂污”企業,全面淘汰黃標車,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車等措施,以精準施策,精細管理,持續解決“天藍”問題。
秉承“為國護江、為城建江、為民治江”的理念,加快長江岸線生態治理,釋放長江干流岸線近30公里,新增長江造林面積1.16萬畝,打造“十里江灣、百里綠廊”高品位生態產品,筑牢長江生態屏障,以強力整治,快速補綠,著力解決“岸綠”問題。
發揮全市網格職能作用,組織開展4輪地毯式固廢大排查大整治,排查區域1.3萬平方公里,排查企業5660家,摸排41處固廢傾倒點,5.3萬噸固廢全部實施無害化處理,以嚴管嚴查,科學處置,加快解決“土凈”問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我們將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二是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三是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四是著力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張東表示,“通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們將凝聚全社會共抓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合力,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緊盯目標、埋頭苦干,堅決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任務,為建設綠色美麗蕪湖作出積極貢獻?!?/font>
為民生厚植底蘊,譜寫生態崛起之歌
“波光粼粼,白帆悠悠,鷗雁陣陣,鷺鳧潛游?!鼻缛绽铮驹邶埜C湖新建的親水平臺上,眼前便如詩中一般,自然而動人。
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水質最好的淡水湖泊之一,蕪湖以積極的態度保護,審慎的態度利用這塊寶貴的資源,致力于保持龍窩湖的生物多樣和濕地原貌?,F在,這里各種水鳥聚集繁衍,展現出一幅絕美的生態畫卷。
“我在這里住了五六年了,才來的時候這里還感覺有點偏遠,但是現在,一到周末,來游玩、釣魚的人絡繹不絕,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看風景?!闭劦烬埜C湖的變化,三山碧桂園小區住戶鄧彪深有感觸。
綠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自然資本。
“一帶江城渾似畫”。蕪湖大力加強“兩區三園”即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城市公園建設。境內天門山、小格里、丫山、陶辛水韻等自然風景區,馬仁奇峰、天井山等國家森林公園,赭山、鏡湖、汀棠、神山雕塑公園等城市公園點綴其間,公共生態產品遍布江城,蕪湖市也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圍繞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的目標,我市積極推深做實林長制,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已實現市、縣、鎮、村四級林長全覆蓋,共設立林長2340名,劃定生態功能區是88個,同時全面啟動五個林長制示范區的建設。各級林長帶著問題出發,圍繞問題巡視、解決、督辦。”市林長制改革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夏霖介紹說,“近兩年來,全市新造林903萬畝、封山育林3.4萬畝、四旁四邊植樹1.08萬畝。通過林長制的改革極大地推進了我市國土綠化工作。”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從圖紙變為現實。
大浦鄉村世界、靄里農家樂、六郎花海、丫山牡丹、馬仁奇峰等一批綠色生態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相互交融,蕪湖生態文明指數不斷提升,生態資產逐漸富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讓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是習近平總書記念念于心的民生情懷。在蕪湖,這體現在城市鄉村處處跳動著的綠色脈搏,體現在山水湖泊時時綻放著的生態之美。
調“優”生態布局、調“輕”產業結構、調“綠”發展底色,蕪湖正在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上行穩致遠。
圖為水環境治理后,湖水清澈見底、碧波蕩漾,岸邊綠樹成蔭的西洋湖公園。
環境優美的海螺集團生產基地
宛如畫卷的龍窩湖美景
鳥瞰人類史前文化綜合類公園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