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陽驅散了疫情的陰霾。長江沿岸,草木勃發,春花吐蕊,映照東流碧水,盡顯生態之美。
綠色是長江的底色,生態是長江的屏障。近年來,在推進長江大保護中,我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始終把長江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高站位的政治責任、高強度的整改推進、高投入的補齊短板,構建“點對點”“長對長”責任體系,以“不貳過”決心和“釘釘子”精神,全面系統整體推進問題整改。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整改工作成效較為明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
標本兼治,減存量遏增量
管網設施不健全、地基塌陷點位多、污水處理能力弱,同時,內河水系沿線老舊小區布局數量多、功能配套不完善等“先天不足”,導致我市部分黑臭水體“反復治、治反復”。問題的產生并非一朝一夕,問題的解決也不會一勞永逸,必須要堅持市場化、一體化、專業化融合,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提升長效持續治理效能。
2019年以來,在“一城一主體”原則基礎上,我市成立水環境治理辦公室,依托三峽集團,創新“廠網河湖岸”一體化治水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益。累計投入治理資金100多億元,完成6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新建成1座日處理6萬噸污水處理廠,完成64個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27.5萬噸的擴能項目開工建設,也將于今年竣工;啟動127公里長的污水主干、次支管網建設,已開工建設51條管網,完成管網敷設約23公里;排查整治、修復污水管網1200余公里。而這一“三峽模式”受到國家發改委充分肯定,并被兄弟城市引入借鑒。
此外,我市還加快建設各類排水口和水質斷面在線監控,推進入江排澇泵站完成雙向止水改造。全市提前一年消除劣五類水體,黑臭水體整治達到96.3%,超時序超標準完成90%的整治任務,進度超過全國地級市平均水平15.1個百分點,經過競爭答辯,入圍全國第三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系統施治,擴容量強供給
蕪湖地處沿江,歷史上依港立市、以港興市,水源保護、岸線生態和產業發展在城市布局優化調整中矛盾十分突出。
我市認真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為國護江、為城建江、為民治江”,堅決落實省委“1515”決策部署,對長江飲用水源保護區進行全面清理整頓。累計拆除清場完成200多個非法碼頭、修造船廠、非法砂點,整治“散亂污”企業2798家,實現三山區、鳩江區二壩船舶工業園區和弋江區全國最大內河船舶交易市場關閉取締,釋放長江干流岸線近30公里,騰出灘涂陸域面積6000余畝。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施治,沿江植樹造林面積11600畝,長江岸線1公里范圍應綠盡綠,打造出10.4公里、8.12平方公里的“十里江灣、百里綠廊”的長江生態屏障,“生態之灣、宜居之灣、活力之灣”展露無遺。
同時,我市總投資近2億元,對健康路水廠(一水廠)取水口進行遷改,利民路水廠退水口遷移,建成城市備用水源,消除飲用水源環境安全隱患。通過系統推進、全域治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持續高壓,強監管嚴整治
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市進行群眾信訪投訴大起底,對8000余件投訴全面整改“回頭看”。
“嚴”字當頭,先后開展工業園區、固廢傾倒、污水處理、自然保護地、“散亂污”企業等專項整治執法行動。市級累計檢查企業3040家次,下達監察意見95份,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38份,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59件,市級實施行政罰款案件65起。累計查封扣押11家,限產停產2家,移送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19起,移送環境污染犯罪案件4起。
特別是針對工業固體廢物跨省非法傾倒,全市開展多輪地毯式排查,清理處理歷史積存的固廢5.3萬噸,抓獲犯罪嫌疑人49個。
2019年,我市空氣質量PM2.5年平均濃度為4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二,提前一年實現“十三五”目標。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連續兩年僅次于黃山、池州,名列全省第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蕪湖日報記者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