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4日,蕪湖解放,這座城市和人民從此獲得新生。時光荏苒,硝煙遠去。70年江水奔涌,見證了蕪湖的滄桑巨變。
誰能想到,當年不起眼的江南小城,發展成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入選中國發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數字經濟百強城市。
站在高處,鳥瞰蕪湖,看她一寸寸長高,一點點長大,巨變之下,不變的是久遠的記憶和深深的自豪。
1.jpg (185.3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1930年代蕪湖城區。自左至右依次為:廣濟寺與廣濟寺塔、中山堂、明遠電廠、鐵山煙嵐樓。
解放后的蕪湖,一改昔日窩棚密布的狀況,變身為時尚、繁榮、高樓林立的森林城市;
2.jpg (115.83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解放前的青弋江口,攝于1920年。
解放后,青弋江邊水岸清綠,成為市中心人們“打卡”勝地。
3.jpg (158.91 KB,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你能想像出1910年代的鏡湖什么樣嗎?當年,鏡湖公園和赭山公園是市民心中最老牌的公園。
解放70年的今天,蕪湖市已擁有20多座公園,觀長江,去十里江灣公園;看城市客廳,去鏡湖公園;賞公共藝術,去雕塑公園;享山色秋光,去赭山公園、神山公園……蕪湖人已然生活在“花園”中。
4.jpg (245.41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1931年的蕪湖大馬路(今為中山路步行街)經過一場大雨后成水鄉澤國。
現如今,中山路步行街已成為我市市民重要的購物、休閑、游覽場所,同時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青睞,也是蕪湖人引以為豪的一張城市名片。
5.jpg (124.3 KB,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解放前的荻港(遠處可見板子磯),攝于1929年。
70年前,板子磯是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戰役第一船登陸點,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歲月靜好,人民安居樂業。
6.jpg (165.78 KB,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解放前,蕪湖街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車和轎子,攝于1929年。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蕪湖交通網絡不斷延伸,如今市內出行可以選擇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打車軟件,在網上就可預約車輛。越來越多的私家車在馬路上奔馳,除此之外,城際鐵路、軌道交通、過江隧道、民用機場……也在飛速建設中,城市“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
7.jpg (137.89 KB,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左上圖為1920年代長虹門外的老浮橋,又叫便民橋、通津橋。右上圖則為1930年代行人過浮橋。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蕪湖市人民政府在老浮橋的上游段建造了“弋江橋”,“老浮橋”從此退出蕪湖的歷史,成為一段過去的記憶。
新弋江橋于2015年10月22日通車。馬頭墻裝飾在大橋的主橋身側面高低錯落,與附近的“蕪湖古城”遙相呼應,韻味十足。
8.jpg (154.6 KB,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1934年蕪乍鐵路蕪湖總站,是蕪湖最早的火車站,位于蕪湖海關北面,坐東朝西,面朝長江。
于2015年啟用的新蕪湖站整個設計大氣磅礴,獨具匠心。蕪湖火車站不僅見證了幾代蕪湖人的成長,更記錄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蕪湖從魚米之鄉到現代化創新之城不斷奮進的鏗鏘步伐。
9.jpg (116.55 KB,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1933年京蕪(南京-蕪湖)鐵路通車。1946年2月,交通部為搶修津浦路曾移用京蕪鐵路全線枕木和鋼軌。
近日,商合杭鐵路裕溪河特大橋主跨無砟軌道施工完成。該橋面鋪設采用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CRTS 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無砟軌道灌注及設計精度均在3毫米以內。
10.jpg (80.64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后,蕪湖被辟為通商口岸,外國列強紛紛來到蕪湖,設立租界。當時,蕪湖長江運輸業幾乎被外輪全部壟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造船工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取得長足發展,已能建造多類型、多用途內河、遠洋船舶,蕪湖成為安徽省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造船基地。
11.jpg (110.97 KB,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江岸路迎江街一帶江邊,因為當時是外國幾家航運機構所在地和外籍輪船停泊的專用區域,所以蕪湖人稱之為“洋碼頭”。圖為1905年建設中的租界江岸。
從昔日的“洋碼頭”,到如今的濱江大道,蕪湖“江岸路”的變遷,見證了近代蕪湖的開放與繁華,也見證了百年來蕪湖的滄桑巨變。
12.jpg (123.29 KB,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解放前蕪湖的街頭攤點,攝于晚清時期。
如今小吃一條街環境升級,不少小吃都搬了新家,各種口味匯聚一堂好不熱鬧。
13.jpg (133.99 KB,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1916年美國傳教士范牧師在南陵創辦珂美學堂。
解放70年以來,蕪湖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民生服務短板,著力破解“上學難”問題,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育人成績碩果累累,為蕪湖打造“教育名城”打下了堅實基礎。
14.jpg (103.91 KB,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解放前農夫耕種設備非常簡陋,攝于1910年。
如今,農耕已普遍使用現代農業機械化生產。蕪湖公司投產的大型節水灌溉設備——指針式噴灌機不僅在國內受歡迎,還出口哈薩克斯坦。
15.jpg (174.47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清末民初,蕪湖農村的人們還過著非常清貧的日子。
如今的農村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處處五谷豐登,瓜果飄香。遠離城市喧嘩的“世外桃源”吸引許多城市居民到農村欣賞田園風光、采摘瓜果蔬菜、品嘗農家美食。
16.jpg (148.99 KB,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9 13:23 上傳
透過一張張發黃的舊照,我們觸摸歷史,知悉當年國之貧弱、城之敝小。
透過一幅幅珍貴的影像,我們追昔撫今,感佩今日國之強盛、城之蛻變。
不會忘記,為了蕪湖的解放,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
不會忘記,為了蕪湖的發展,多少建設大軍迎風霜冒雪雨,砥礪前行……
70年,一代又一代蕪湖人民接續奮斗,已換了人間。
70年,站在又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向新而行,擁抱明天。
有什么讓你覺得“生活真的改變了”的瞬間?
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來源:蕪湖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