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張家山,黃山中路-營盤山路,鏡湖區,水泥,1000,8。因姓氏得名。原屬張家山居民區,于1990年撤銷,將主山頭部分更名為張家山(屬巷類)(《市政府關于第七批地名命名更名的通知市府字〔90〕003號》)。
202、張家山南,卡子街-張家山西,鏡湖區,水泥,300,6。因位于張家山南側得名。原屬張家山居民區,1990年1月始名至今(《市政府關于第七批地名命名更名的通知》市府字〔90〕003號)。
203、張家山北,張家山東-營盤山路,鏡湖區,水泥,350,6。因位于張家山北側得名。原屬張家山居民區,1990年1月始名至今(《市政府關于第七批地名命名更名的通知》市府字〔90〕003號)。
204、張家山西,黃山中路-宣城管理處大門,鏡湖區,水泥,250,6。因位于張家山西側得名。原屬張家山居民區,1990年1月始名至今(《市政府關于第七批地名命名更名的通知》市府字〔90〕003號)。
205、張家山東,卡子街-宣城管理處大門,鏡湖區,水泥,200,6。因位于張家山東側得名。原屬張家山居民區,1990年1月始名至今(《市政府關于第七批地名命名更名的通知》市府字〔90〕003號)。
206、大潘家墩,環城南路-南門灣,鏡湖區,水泥。1368年因地形似土墩、潘姓居民多而得名。
207、桑棗園,淳良里-環城西路,鏡湖區,水泥,421,3。1628年因此桑棗樹甚多而得名。
208、南菜市,環城南路-薪市街,鏡湖區,水泥,166,2。1958年因繞南門菜市而得名。1938同和巷。
209、大成坊,環城南路-儒林街,鏡湖區,水泥,140,1.5。公元960年因夫子廟前右方矗立一大石碑坊而得名。
210、淳良里,九華中路-環城西路,鏡湖區,水泥,298,3,清光緒二年,因住戶奉公守法而得名。民國時曾用名為燈草巷、鐵石墩,建國后改為原名。
211、上菜市,環城西路-花津北路,鏡湖區,水泥,150,3。1912年為菜市場而得名。
212、索面巷,魚市街-淳良里,鏡湖區,水泥,297,3。明清時,此巷因聚集著面商而得名。
213、油坊巷,堂子巷-九華中路,鏡湖區,水泥,73,2。清光緒年間,因開設油榨坊而得名。
214、同豐里,羅家閘-九華中路,鏡湖區,水泥,277,2.5。解放前和淳良里爭風水得名。 1990年勞工路撤并同豐里。《蕪湖市人民政府關于地名命名的通知》(市府字〔90〕003號)
215、和平巷,環城西路-花津北路,鏡湖區,水泥,162,2.5。1945年因人民渴望和平更名。1938年建巷。
216、堂子巷,西內街-淳良里,鏡湖區,水泥,195,3。清嘉慶年間,因開設澡堂故名。
217、羅家閘,肖家巷-環城北路,鏡湖區,水泥,303,2.5。1933年羅姓建水閘而得名。
218、南門灣,儒林街-花街,鏡湖區,水泥,43,3。1575年因位于老城南門,進城需轉彎而得名。
219、官溝沿,儒林街-正大巷,鏡湖區,水泥,208,2。公元960年官方為方便居民生活,在此巷邊開一渠溝,故名。
220、河洞巷,薪市街-米市街,鏡湖區,水泥,220,3。1616年因地勢低洼似河洞而得名。
221、正大路,官溝沿-東內街,鏡湖區,水泥,120,2。1926年因“正大”雜貨號得名。
222、打銅巷,儒林街-丁字街,鏡湖區,水泥,110,1.9。解放前因銅匠聚集而得名。
223、井巷,東內街-羅家閘,鏡湖區,水泥,373,2。1945年因巷口狀似水井,改地名。1938名為梧桐巷。
224、肖家巷,丁字街-東內街,鏡湖區,水泥,198,3.2。1575年因肖姓居多而得名。
225、小潘家墩,環城南路-薪市街,鏡湖區,水泥,55,2。因潘姓人居多而得名。1368年建。
226、鐵橋巷,青弋江-礱坊路,鏡湖區,水泥,80,1.5。解放后以鐵路橋命名。1910年建巷。
227、笆斗街南二巷,鵝卵石街-笆斗街,鏡湖區,水泥,60,2。系笆斗街派生地名。1993年12月修成水泥路面。
228、笆斗街北一巷,笆斗街-梅家坦,鏡湖區,水泥,50,1.5。系笆斗街派生地名。
229、笆斗街北二巷,梅家坦-環城東路,鏡湖區,水泥,100,1.5。系笆斗街派生地名。
230、塘沿東巷,礱坊路-官塘,鏡湖區,水泥,80,1.5。位于大塘東,故名。1910年建巷。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