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公安街,老橫街-新蕪路,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545,4。八十多年前,曾設警察總廳,故名。
102、三街,中山路-管驛巷,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101,4。為區別下二街、下長街,故名。
103、下長街,管驛巷-寺碼頭,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227,4.3。系長街下段,故名。1876年至民國三年稱上、中、下長街。文革中一度稱“滅資路”。1977年恢復原名,1993年建新百大廈,東段征用。
104、下二街,中山路-寺碼頭,鏡湖區,瀝青,主要道路,281,10。系二街的下段,故名。1895年建路,民國初年劃為上、中、下二街,文革中一度稱為“反修路”,1977年恢復現名。
105、迎江街,吉和南路-濱江北路,鏡湖區,水泥,一般道路,160,4。因座東向西靠長江,故名。1954年更為此名。
106、庫子街,興隆街-青弋江南防水墻,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85,4.5。抗戰時期庫房集中于此,故名。
107、興隆街,老馬塘區政府-中山南路,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1200,5。舊時因生意興隆得名。1981將新官街、碼頭口并入此街。
108、泗關街,富民橋-大巷街,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210,6。清末英國在此設內河關稅,故名。
109、河南二街,二多橋-圩埂街,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104,3。大巷街、泗關街老居民稱為前街,把二多橋至圩埂街一帶稱為后街,后將此段稱作二街。1981年為與市區的二街區分,改為此名。
110、圩埂街,河南二街-箱子拐,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223,4。原為圩埂,后辟為街路,故名。
111、東三街,二多橋-西三街,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288,3。因位于西三街東側,故名。
112、西三街,東三街-圩埂街,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100,2.5。因位于東三街西側,故名。
113、新盛街,河街-泗關街,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87,3.5。建國前此街生意興隆,故名。
114、大關街,頭道渡-大巷口,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125,2。清時為“蕪湖鈔關”駐地,故名。
115、大巷街,泗關街-大巷口,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120,5。因和大巷口相連,故名。
116、河街,新盛街-復義里,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186,2。因緊靠長河(青弋江)得名。
117、鵝石街,九華南路-浮山路,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300,4。1919年縣志記載,此街鵝卵石鋪路,故名。
118、南街,泊浪溝-漳河路,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405,3.5。位于青弋江南岸得名。
119、南塘街,利民東路-泊浪溝,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200,2。因靠南塘故名。
120、塘埂街,利民東路-泊浪溝,弋江區,水泥,一般道路,500,5。因靠塘埂得名。1950年建街。
121、南關街,利民路-泊浪溝,弋江區弋江橋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380,4。清時曾設“蕪湖關監督署”之南關,由此得名。
122、西街,弋江橋-南寺,弋江區弋江橋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550,3。1807年縣志記載,位于弋津通橋(弋江橋)而得名。
123、管山街,管山-管山,鳩江區四褐山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300,3。因環管山而得名。1958年建街。
124、小街,褐山路-化工新村,鳩江區四褐山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175,6。建國前因沿街有幾家小店而得名。1958年建街。
125、褐南街,褐山路-小街,鳩江區四褐山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200,5。因位于四褐山之南而得名。1958年建街。
126、朝陽街,褐山路-四灣路,鳩江區四褐山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200,4。因靠山(四褐山)朝陽,故名。
127、朝陽后街,市第七中學-褐山路,鳩江區四褐山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235,4.2。因位于朝陽街之北(后)得名。1985年建街,1987年得名。
128、裕口街,裕口北街-新裕路,鳩江區裕溪口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135,4.5。建國初即有此路,1971年得名。
129、裕口南街,長航新村-裕口街,鳩江區裕溪口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85, 4.4。因位于裕口街之南得名。建國初得名。
130、裕口北街,裕口街-新園公園,鳩江區裕溪口街道辦事處,水泥,一般道路,90。因位于裕口街之北,故名。建國初得名。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