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流不息的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是一朵奔騰的浪花,每一朵浪花都凝聚著每個人的智慧與力量,也承載著每個人的獲得與尊嚴。
我們生活在孕育并繁榮于長江邊的這座城市。偉大的新時代中,她以新理念引領下的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道路。她精致秀美,她開放包容。她是那樣亭亭玉立,而又與眾不同。她值得我們謳歌贊美,更值得我們真心去愛,用心建設。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022.jpg (28.05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1、“含技量”蕪湖:劈波斬浪闖新路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040.jpg (187.57 KB, 下載次數: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歷史告訴我們,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力量,抓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近年來,面對國際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國內外風險挑戰,面對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與轉型升級、環境保護等多重壓力,蕪湖把握機遇、化危為機,始終堅持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強大的韌勁與定力。
以今年來看:一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下降4.4%,降幅分別小于全國、全省2.4和2.1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增加值下降3.2%,降幅小于全國、全省5.2和2.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9.6%,降幅小于全國、全省9.4和2.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下降5%,降幅小于全國、全省9.3和8.0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增長12.9%,高于全省17.1個百分點。
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創新不放松。成績的取得,與蕪湖矢志不渝推進科技創新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的戰略導向密切相關,也是蕪湖經濟社會發展“含技量”充足的顯著表現。
頭頂“皖江明珠、創新之城”的城市名片,蕪湖先后在改革開放30周年、40周年入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開拓成功發展之路的全國十八個典型地區”和“改革開放40周年發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如果說歷史上蕪湖的突圍之路靠的是創新與闖勁,那么今天蕪湖要在新一輪發展中勇立潮頭,必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性發展。
5月8日,在中集瑞江的噴涂車間,生產線上只有零星的操作工人,生產線末端的成品罐體卻快速成列。
“整條線只有二十幾個人,卻能做以前200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中集瑞江汽車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孫加龍介紹說,傳統油漆噴涂污染環境,效率也上不去,成了制約產能提升的瓶頸。為此,公司投入了近2億元,自主開發建設了國內專用車行業首條智能化噴粉涂裝生產線,不但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的環保目標,而且擺脫了只能依賴人力增加來提高產能的窘境,日產量從30輛增加到80輛。企業今年1-4月份業績同比增長8.1%,今年有望實現營收增長25%-30%的既定目標。
3月30日,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首車干冰順利銷售出廠,標志著“海螺牌”干冰正式投放市場。作為世界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提純示范項目,實現“綠色生產”的同時“變廢為寶”,對于傳統工業企業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與此同時,企業開發的礦車無人駕駛系統也已完成調試,實驗車輛已能夠循跡自動駕駛。
誰“含技量”高,誰就能占據發展的制高點。中集瑞江、海螺水泥的“逆勢上揚”,正是我市堅持創新驅動,以工業技改為高質量發展“賦能”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以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為目標,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業態、新模式實施新一輪更大力度、更廣范圍、更高層次的技術改造,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2019年,全市工業企業技改投資增長45.2%,占工業投資比重為56.4%,拉動工業投資增長20.3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達128.1%,支柱產業工業技改對工業投資的增長貢獻率達58.2%。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046.jpg (72.98 KB, 下載次數: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面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依靠創新驅動賦能,蕪湖企業迎難而上,披荊斬棘,在求新求變中開辟新賽道,在轉型升級中站穩“新風口”。
疫情期間,三只松鼠跑出“加速度”。一季度,實現營收34.1億元,逆勢增長19%。針對人們因疫情影響而改變的消費習慣,三只松鼠挖掘出了“宅經濟”新商機,迅速調整產品結構,跨界布局新業態。“五一”當天新增門店68家,刷新歷史。今年全年預計新增就業超1000人。眼下,企業正在上馬投資建設5G應用、區塊鏈一物一碼平臺,打造全程數字化可追溯的產業共同體,加速實現企業新舊動能轉化。“小松鼠”變成“大老虎”指日可待。
能夠自動尋找焊點的智能焊接機器人、可以根據產品形狀調節的噴涂機器人……面對挑戰,工業機器人企業埃夫特并沒有放慢研發的腳步。靠著科技創新的強大引力,占據國內自主品牌多關節工業機器人產銷規模第一方陣的埃夫特,不久前收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科創板IPO過會。業內人士表示,資本市場的青睞將為這家蕪湖機器人企業埃夫特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搶占市場,實現“換道超車”鋪平道路。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速推動創新要素聚集,初步形成戰新產業“4+6+16”發展的格局,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不斷取得新突破——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051.jpg (87.11 KB, 下載次數: 1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埃夫特公司機器人整機成本降低約15%,與卡內基梅隆大學持續開展深度合作;奇瑞集團與德國斯圖歌特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合作生產電動商用車;奇瑞商用車總投資15億元的總部及物流車項目投產,實現整車銷量4619輛,位居國內純電動物流車領域第1名,第二代智慧物流車“海豚EV”首批訂單交付;中聯重機去年增資20.5億元用于農機智能化和企業信息化建設,甘蔗機在東南亞市場逐步打開;鉆石飛機既有訂單50架、產線飽和,鉆石航空發動機獲得國內第一張PC證……
2019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4.8%,占規上工業比重為35.8%,均遠遠高于全省水平;對本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4.9%。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4月15日,皖江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的揭牌吹響了蕪湖人開疆拓土、二次創業的號角。在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之上,西灣科技城、前灣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北灣智能裝備產業園、沈巷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園……一批基于智能網聯汽車、高端智能裝備、微電子、5G等先進制造業的創新平臺和載體正在加快規劃建設。
2019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蕪湖的召開,催急了協同打造科技創新大走廊的步伐——距離簽約僅僅不到半年時間,總投資約10億元的上海松江蕪湖產業創新中心選址、企業高端人才需求摸底和運營公司成立等工作均已完成。相關負責人介紹,借助上海高端創新人才和科研機構集聚優勢,該中心建成后將形成“研發在上海、生產在蕪湖”的滬蕪協同創新模式,推動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集群一體化發展,為蕪湖產業創新開辟一片新天地。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35.jpg (52.52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創新平臺的建設是加快發展動能轉換的“秘鑰”。近年來,圍繞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現代農機、通用航空產業等新產業遇到的“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問題,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研發創新平臺開展定向攻關和技術研發,由市產業創新中心開展服務對接與績效考核。
短短兩年,我市已建成機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等十大領域共42家重點研發創新平臺。近6年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397個,集聚各類高端創新人才2000余人;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0%,居全省第二;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6件,連續9年領跑全省;城市創新力位居長三角41個城市第九位。
緊扣產業鏈的創新研發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促進戰新產業版圖不斷擴大,一批科技企業迅速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行業細分領域的“單打冠軍”——
埃夫特機器人在噴涂、打磨、系統集成等方面躋身世界先進水平,六關節機器人全國銷量第一;中電科鉆石飛機DA42單機型成功交付,國內首架大型雙發長航時無人機CU42實現首飛;奇瑞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處于全國第一方陣,明星車型“小螞蟻”第14萬臺下線;中集瑞江罐車成為行業標桿產品,擁有全球一流的鋁合金液罐車生產線……
到去年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到850家,居全省第2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標。全省發明專利百強單位我市占四分之一,奇瑞汽車連續6年位居榜首。
櫛風沐雨自擔當,直與天地爭春回。
眼下,生機盎然的鳩茲大地之上,產業轉型如火如荼,創新引擎加速“重啟”,項目建設鼓角相聞……在打造現代化創新之城的征程上,蕪湖昂首前行、聚焦突破,高舉高打、沉穩落子,下好創新先手棋,攥住發展主動權,給疫情過后的安徽和中國注入新的發展信心和力量。
2、“含金量”蕪湖:天翻地覆慨而慷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055.jpg (185.78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在改革開放大潮涌動的波瀾壯闊中,蕪湖——這座歷史悠久而又充滿朝氣的濱江城市,始終以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獨特氣質,不斷實現城市發展的新跨越。
大江奔流,向東入海。擁有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三重國家戰略疊加優勢的蕪湖,正闊步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途。2019年,全市GDP總量3618.26億元,躍升全國非省會地級市前40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114元;財政收入從2013年的382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621億元,年均增長8.5%;三產實現跨越發展,市場活力不斷釋放……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多年的城市發展比拼的是競相發展的勇氣和魄力,那么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城市發展,更看重的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智慧和定力。
生機盎然的人間四月,皖江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正式揭牌。從產業發展、城市規劃到基礎設施建設,這里始終堅持“水清岸綠產業優”,并學習借鑒雄安新區規劃經驗,體現生態優先、綠色智慧等新理念。
江北新區的定位,意味著蕪湖的發展不會走擴規模鋪攤子的老路,而是要以新的理念引領城市未來。
早在2016年,蕪湖提出“123”發展戰略,即:深入推進人才優先發展主戰略,打造經濟、城市兩個升級版,促進人才結構、產業層次、城市品質三個高端化良性互動。
按照這一戰略布局,蕪湖在城市發展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撿到籃子都是菜”的招商方式、“攤大餅”的城建方式紛紛被摒棄,數以千計的散亂污企業關停,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一度減少……但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資本市場“四新一資”加快發展,成為推動蕪湖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壓艙石。
近年來,蕪湖市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集聚,2019年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1.4%。全市有22家上市公司,7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08家省股交中心掛牌企業,蕪湖以超過7千億元上市公司總市值躋身長三角城市第7位,位列安徽首位。
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設的格局也悄然改變。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01.jpg (73.29 KB, 下載次數: 1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原先城市發展到哪里,就把生態保護紅線劃到哪里。”蕪湖規劃展示館館長黃昌盛表示,現在,我們正在編制的《蕪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尤其要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目的是凸顯山水之城的生態之美。
在新發展理念的推動下,蕪湖前景可期——
目前,蕪湖市域面積6026.05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491平方公里。2019年,蕪湖城鎮化率達66.41%,城鄉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達標率達45.9%。今天的蕪湖,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完善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布局,成為一片宜居宜業的熱土。
新時代,各座城市的發展不再是唯GDP總量的爭奪,不再是百米跨欄式的沖刺、追趕,而是一場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馬拉松式長跑。
近年來,我市多次強調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聚焦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等戰略舉措,蕪湖經濟增長從工業主導型逐步過渡到二三產業協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新階段。全市服務業增加值自2015年的796.7億元躍至2019年1714.82億元,總量穩居全省第二。
經濟換擋提速的同時,城市功能品質也隨之升級。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藍圖上,蕪湖擁有了一個新身份“長三角中心區城市”。新的定位,決定了蕪湖必然要走內涵式、集約化城市發展之路,努力在功能品質上與一二線城市等高對接。
北京中路,軌道交通2號線的建設現場,灰黑色的三層鋼結構初見雛形,恰似一座矗立在馬路中間的空中庭院。“蕪湖是安徽省次中心城市,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水陸綜合交通樞紐。”軌道交通1、2號線設計總負責人胡江民說,城市軌道交通是低能耗、少污染的“綠色交通”,是解決“城市病”的一把“金鑰匙”,對于蕪湖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內外交通不斷升級,蕪湖與長三角地區形成互聯互通。目前,公路交通四小時半徑覆蓋60多座城市,“兩環九射”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鐵路交通擁有京福、寧安、商合杭三條高鐵;水路交通除傳統的長江航道外,以蕪湖和上海為起終點的蕪申運河聯通無錫、蘇州。此外,城南過江隧道正在加緊建設,蕪湖宣城機場有望在今年完成“建起來、飛起來”。
城市的功能品質不僅取決于綜合實力的突飛猛進,更離不開城市治理的精細程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
澛港西區曾因內部管理混亂而飽受詬病,如今卻成為市民休閑生活的美麗家園。“老舊小區改造關鍵在維護。”澛港街道辦事處主任張明財說,我們建立了社區、業委會、物業三位一體的協調機制,完善對物業管理的考核機制,形成上下聯動、愛護家園的合力。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城,亦是如此。“十三五”期間全市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6380戶;凡有住房需求的人員均可申請租用公租房,去年已完成租賃補貼4741戶……一點一滴的改變,打通了城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為蕪湖注入新的動力。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05.jpg (101.95 KB, 下載次數: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城建工作的殷殷囑托。對于蕪湖而言,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融入到城鄉治理過程中,顯得更為貼切時代要義。
陶述聰,蕪湖縣六郎鎮官巷村的普通農民。2015年離開城市回到家鄉,把自家廢棄的老房子改造成農家樂。
“這里空氣清新、生活悠閑,閑時還能賞花看景、品茶小酌;生活成本低,幸福指數卻很高。”吸引陶述聰的不僅是碧波如洗、庭院深深的鄉村環境,更是美好生活的廣闊前景。
陶述聰的選擇,在當地農民里頗具代表性。目前,官巷村已經有80多人陸續“鳳還巢”,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歸根結底,在于這片鄉土帶給人的歸屬感。當地政府沒有“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修舊如舊,兼顧村莊長遠發展和歷史文化繼承。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讓傳承的鄉土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一切為了人民。蕪湖的高質量發展之道,很重要一點體現在城鄉協調、藏富于民上。2019年,蕪湖常住人口約為377.8萬,人均GDP已達96154元,折合約為13560美元,穩居全省第二。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新型城鎮化的“新型”二字,意味著將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019年,蕪湖城鄉居民收入比僅為1.85,城鄉收入差距為全省16城中最小,率先達到長三角三省一市一體化發展收入差目標。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當前,蕪湖正處在轉型發展攻堅期和加快發展戰略機遇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G60科創走廊設立、新基建、數字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為蕪湖二次創業和未來發展,帶來新的空間和美好愿景。在布局未來城市發展中,蕪湖必將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弱項、補短板、提能級,讓實現“四個走在前列”的步伐更加務實、堅定。
3、“含綠量”蕪湖:青山碧水共為鄰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10.jpg (204.6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鳩茲古地,魚米之鄉。
初夏時節的蕪湖,已顯露“顏值”盛宴: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江河浩蕩、碧波蕩漾;綠柳盈案,花木扶疏;人游畫中,城景相融。這是自然對蕪湖的饋贈,亦是蕪湖人以生態立市的反哺,更是蕪湖崛起之路的底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好環境與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好風景方有好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蕪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建立健全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良性循環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努力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奮力在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上走在前列。
今年“五一”前夕,伴隨著一陣機器轟鳴聲,位于我市繁昌縣孫村鎮的紅花山水泥公司開始拆除。這座當地的明星企業歷經多年輝煌之后,走向了盡頭。
上世紀80年代,依托石灰石品位高、存量大等資源優勢以及瀕臨長江黃金水道等交通區位優勢,繁昌縣以水泥制造為主的建材產業規模快速壯大,并因此得了“水泥生產大縣”的名號。紅花山水泥公司便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中誕生的一個突出代表。
然而,單一資源型經濟結構催生了產業層次偏低、資源消耗過高、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很多當地居民用“早上曬出白褂子,晚上收回灰褂子”的戲謔之語來形容水泥廠帶來的粉塵污染問題。
“繁昌有一片好山好水啊,這種攫取資源換發展的現象不能再繼續了。”紅花山集團公司董事長俞乃平痛下決心,轉型文旅產業。水泥廠拆除后騰出的地塊,因為臨近人字洞遺址,按規劃將用于打造人類史前文化綜合類公園。“發展旅游業符合國家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制。不消耗資源,不吃子孫飯,對環境無污染,還可就近安排就業。”俞乃平說道。
“現在工資比以前多了,每天在景區里吸著新鮮空氣,再也不用面對水泥廠的粉塵了。”原紅花山水泥廠工人葉宏偉說道。水泥廠拆除后,葉宏偉轉崗到馬仁奇峰景區工作,目前在景區玻璃棧道玻璃橋擔任安全員。
“發展不能以環境為代價,必須有壯士斷腕的勇氣。”繁昌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軍語重心長,“紅花山水泥廠的成功轉型,帶動了一批其他高能耗企業也在重新謀劃轉型或升級。繁昌在大力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外,還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大力培育大健康產業、3D產業、文旅產業等新興業態。”
繁昌的“轉身”,正是蕪湖堅持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理念的生動縮影。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明晰了生態與經濟的關系。
思路一轉天地寬。產業轉型、淘汰落后產能,為未來發展騰出空間;布局“新產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拔地而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蕪湖市提前完成鋼鐵、水泥等21個重點行業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在全省率先終結了小煤礦、粘土磚瓦生產的歷史,實現產業的“去黑存綠”。
安徽海螺集團通過技術研發,變廢為寶,將廢石、礦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棄物處理成水泥生產的原材料,不僅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更節約了危險廢棄物處置、污染環境的巨額社會成本。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16.jpg (64.04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機器人、智能裝備、現代農技裝備、航空、軌道交通等10個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聚沙成塔,成為蕪湖經濟持續發展的“新能源”,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8.1%。
最近一段時間,蕪湖很多道路加上了圍擋,污水管網排查和建設給道路出行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然而,這一時的“麻煩”為的卻是長久的“暢通”。
蕪湖市區由于管網設施不健全、污水處理能力弱,內河水系沿線老舊小區布局數量多、功能配套不完善,加之城市地勢低洼、水網密布等原因,導致部分黑臭水體“反復治、治反復”。
解決問題不會是一勞永逸。蕪湖清醒地意識到,必須要堅持市場化、一體化、專業化融合,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提升長效治理效能。
2019年以來,在“一城一主體”原則基礎上,蕪湖成立了水環境治理辦公室,依托三峽集團,創新“廠網河湖岸”一體化治水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益,累計投入治理資金100多億元。
“我們目前在蕪湖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全市污水處理量的增容,通過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能力在原來每天35萬噸的基礎上,直接再提升30.5萬噸;二是城區污水管網的完善,規劃新建管網110公里,建完可以實現城區污水90%以上收集;三是對城區現有2200公里管網的排查與整治,預計今年十月份結束。”三峽長江環保集團安徽區域公司生產管理部主任張浩向記者介紹說。
蕪湖探索實施的“三峽模式”受到國家發改委充分肯定,并被省內兄弟市借鑒。全市提前一年消除劣五類水體,黑臭水體整治達到96.3%,進度超過全國地級市平均水平15.1個百分點,入圍全國第三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蕪湖始終把生態環保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來抓,特別是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上,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既堅持問題導向,全力做好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又堅持目標導向,系統推進水清、岸綠、天藍、土凈工作。”蕪湖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東介紹說。
“寧可發展慢一點,一定要發展好一點。”蕪湖決策層的思路鮮明地體現了長遠和眼前的抉擇。
除了大改大建,創新模式,徹底解決“水清”問題,我市通過以“五控”為抓手,加快推動鋼鐵、水泥等行業深度治理,關閉“散亂污”企業,全面淘汰黃標車,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車等措施,以精準施策,精細管理,持續解決“天藍”問題。
秉承“為國護江、為城建江、為民治江”的理念,加快長江岸線生態治理,釋放長江干流岸線近30公里,新增長江造林面積1.16萬畝,打造“十里江灣、百里綠廊”高品位生態產品,筑牢長江生態屏障,以強力整治,快速補綠,著力解決“岸綠”問題。
發揮全市網格職能作用,組織開展4輪地毯式固廢大排查大整治,排查區域1.3萬平方公里,排查企業5660家,摸排41處固廢傾倒點,5.3萬噸固廢全部實施無害化處理,以嚴管嚴查,科學處置,加快解決“土凈”問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我們將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二是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三是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四是著力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張東表示,“通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們將凝聚全社會共抓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合力,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緊盯目標、埋頭苦干,堅決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任務,為建設綠色美麗蕪湖作出積極貢獻。”
“波光粼粼,白帆悠悠,鷗雁陣陣,鷺鳧潛游。”晴日里,站在龍窩湖新建的親水平臺上,眼前便如詩中一般,自然而動人。
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水質最好的淡水湖泊之一,蕪湖以積極的態度保護,審慎的態度利用這塊寶貴的資源,致力于保持龍窩湖的生物多樣和濕地原貌。現在,這里各種水鳥聚集繁衍,展現出一幅絕美的生態畫卷。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21.jpg (71.87 KB, 下載次數: 1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我在這里住了五六年了,才來的時候這里還感覺有點偏遠,但是現在,一到周末,來游玩、釣魚的人絡繹不絕,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看風景。”談到龍窩湖的變化,三山碧桂園小區住戶鄧彪深有感觸。
綠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自然資本。
“一帶江城渾似畫”。蕪湖大力加強“兩區三園”即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城市公園建設。境內天門山、小格里、丫山、陶辛水韻等自然風景區,馬仁奇峰、天井山等國家森林公園,赭山、鏡湖、汀棠、神山雕塑公園等城市公園點綴其間,公共生態產品遍布江城,蕪湖市也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圍繞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的目標,我市積極推深做實林長制,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已實現市、縣、鎮、村四級林長全覆蓋,共設立林長2340名,劃定生態功能區是88個,同時全面啟動五個林長制示范區的建設。各級林長帶著問題出發,圍繞問題巡視、解決、督辦。”市林長制改革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夏霖介紹說,“近兩年來,全市新造林9.03萬畝、封山育林3.4萬畝、四旁四邊植樹1.08萬畝。通過林長制的改革極大地推進了我市國土綠化工作。”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從圖紙變為現實。
大浦鄉村世界、靄里農家樂、六郎花海、丫山牡丹、馬仁奇峰等一批綠色生態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相互交融,蕪湖生態文明指數不斷提升,生態資產逐漸富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讓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是習近平總書記念念于心的民生情懷。在蕪湖,這體現在城市鄉村處處跳動著的綠色脈搏,體現在山水湖泊時時綻放著的生態之美。
調“優”生態布局、調“輕”產業結構、調“綠”發展底色,蕪湖正在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上行穩致遠。
4、“含新量”蕪湖:風勁潮涌奮楫先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25.jpg (207.69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放眼江海,“一核兩翼”締造百萬標箱大港;聚焦陸地,新興園區帶動外貿逆勢上揚;仰望長天,航空產業激蕩更高水平開放……
當城市發展走過后發優勢帶來的高速增長后,迫切要解決的就是“大而不強”的問題。這需要從過去依靠簡單擴大規模和增加要素投入的增長,轉向依靠新發展理念驅動的增長。
一向敢想敢闖的蕪湖,在“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鼓翅奮翼、開拓進取,以新格局、新技術、新產業加碼經濟“含新量”,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寫下了皖江開發開放的恢弘篇章!
初夏時節,蕪湖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派繁忙。
“10天的航程縮短到3天內,船舶在申作業時間也不超過1天。”申蕪港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余林說,如今,蕪湖港到上海港不僅縮短航程,還提供優先靠泊、優先作業,為“皖貨出海”壓縮了一半時間。
2018年,蕪湖按照“一核兩翼”戰略目標,以蕪湖港-上海洋山港點對點直航一核為主軸,通過合肥港-蕪湖港港航巴士,安慶、銅陵等皖江支線兩翼,打通了江北、皖北地區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物流運輸主通道。這條快捷高效的國際化貨運通道,讓一張又一張“安徽名片”從這里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與此同時,伴隨口岸單證無紙化平臺和長江空箱調撥中心啟用、“智慧港口”加快建設,蕪湖港通關效率飛升。2019年,蕪湖港全年集裝箱量突破1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1.28億噸,成為長江下游集裝箱轉運中心,帶動安徽口岸地位不斷提高。
“在不穩定不確定的全球經濟浪潮中,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蕪湖立足自然稟賦,以打造江海聯運新樞紐不斷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經濟外向度,長江巨埠已然再展雄風!”市港航管理中心主任詹應線倍感振奮。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截至2019年,濱江而興的蕪湖已與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往來關系。“坐擁長江水,通向太平洋”的宏大格局,已展現出清晰脈絡——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30.jpg (55.84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如今,每3輛出口海外的中國乘用車里,就有1輛來自奇瑞。海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超100億元,實現產品出口、技術輸出、資本輸出的全面國際化。美的、江森日立、格力均在蕪湖設立以出口為主的生產基地。
去年以來,新興產業中涌現的中車龐巴迪、埃夫特等企業,也吹響了進軍國際市場的號角。從輪船到汽車、農機、軌道列車再到通用飛機,蕪湖實現大交通產業出口全覆蓋。
在高新區服務外包產業園,實現年銷售額0到1億元突破,員工不過百余人的艾爾達科技只用了5年時間。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產線飽和,銷售額逆勢增長300%。
“高能納米膜面狀電熱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風、水、蒸汽等領域。”企業負責人胡如國博士向記者展示了企業的網紅產品“便攜式即熱飲水機”——接通電源3秒就能加熱出開水。令人稱奇的是,作為產品關鍵材料的納米膜層厚度僅有12微米(約為人體頭發直徑的二十分之一),1立方厘米就能產生300瓦功率。
實際上,在不足400萬人口的蕪湖,每3天就能誕生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僅6年時間,蕪湖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就從2014年的29.7%上升到2019年的58.1%。
高新技術產品、業態層出不窮,園區示范帶動起到關鍵作用。面對汽車市場由增量轉存量的不利背景,同樣位于服務外包產業園的奇瑞商用車過去兩年復合增長率80%以上,躋身制造業百億企業。“得益于園區服務,可以最大程度用好政策、聚力突破、心無旁騖謀發展。”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監徐超說。
而在蕪湖綜合保稅區,2018年更是實現了以2.17平方公里土地,取得進出口總值64.6億元的驕人成績。
2019年以來,綜保區經受住了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通過推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用好選擇性征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等政策紅利,綜保區今年前四個月進出口總額由去年同比下降21.6%迅速收窄至1%以內,預計上半年就能扭轉為正增長。
大江東去,淘盡風流。
統計數據顯示:依托多個國家級平臺政策疊加優勢,2013年至2019年,蕪湖實際利用外資170億美元,總量居全省第二,僅次于合肥;實際對外投資23.15億美元,總量居全省第一。2019年,蕪湖實現進出口總額72.04億美元,穩居全省第二。2020年一季度,蕪湖進出口總額逆勢增長12.9%。
用擴大開放打開發展空間、推動深化改革,被持續寫入蕪湖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2018年年底,我們的飛機交付量就已位居全國第一。”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建江說,2013年,公司決定落戶蕪湖航空產業園時,這里還是一片空地。現在則形成了40余家關聯企業的產業集聚。朝著協同創新的共同目標,G60通航產業聯盟在這里成立,研發、制造、維修、運營“四位一體”的通航產業生態鏈在這里加速形成。
航空產業在經濟新板塊崛起的同時,也為蕪湖轉型發展、高起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打開廣闊空間。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宣布,蕪宣機場列入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重點工程建設。“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蕪湖宣州機場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躍進表示,朝著年內建成試飛的目標,蕪宣機場將很快發揮重要的基礎設施、產業載體等作用,攜手長三角城市共同打造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
站在融入區域一體化新的歷史方位,蕪湖更力求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通過制度創新推動高水平開放。
2019年以來,蕪湖持續深化“放管服”,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完成“證照分離”改革,實行公安服務事項“不見面審批”,實施企業登記“容缺受理”。建成全省首家市級企業服務中心,著力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非標準化”問題。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項目開工前審批時間壓縮至40天。開展中小企業信用貸改革試點,1700多家中小企業注冊建檔、累計發放信用貸款33億元……
風帆鼓勁再起航,大海揚波作和聲。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中,蕪湖被賦予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產業創新中心的明確定位。”市發改、科技、商務等部門相關人士指出,圍繞這一目標,蕪湖正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篤定前行。通過強化“雙核”之一的要素凝聚力,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緊密結合,秉承蕪湖城市的“外向性格”,構建更加開放的經濟新體制。
這顆在融入長三角中奮力爭先進位、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整體躍升的皖江明珠,顯然值得380多萬蕪湖人民投入更多更大期待!
5、“含均量”蕪湖:民生畫卷最動人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41.jpg (207.74 KB, 下載次數: 1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同志的諄諄告誡,也是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一直以來,蕪湖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地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讓身處逆境的人,有了更多依靠;讓勤勞實干的人,擁有更多獲得感。
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安居、扶貧……民生福祉看得見、摸得著,更能感受得到,讓每一個普通人生動鮮活的個體夢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當一幅幅民生畫卷徐徐展開,卷中的每張面孔,都會心中有夢、眼中有光、腳下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蕪湖堅持民生至上,用一筆筆真金白銀、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為民實事,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
來自市財政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蕪湖用于民生方面支出431.3億元,占全市財政支出的85.8%。
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蕪湖在做大財政“蛋糕”的同時,不斷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把每一筆錢用在刀刃上、緊要處。
民生工程,是蕪湖不斷做大民生“蛋糕”的最直觀證明。從近幾年財政投入看,2016年,蕪湖投入99.6億元實施民生工程,2017年108.5億元,2018年110.3億元,2019年增加到了130.18億元,畫出一道貫穿始終的上行線。
民生工程帶來了什么?群眾一句句飽含深情的話語,是最動聽的解讀。
“過去田間地頭都是垃圾,路也不行。現在風景太美了,隨手一拍都是大片!”鳩江區汀孟社區居民付開清自豪于汀孟從破舊村莊到省級美麗鄉村的巨變。
今天的汀孟,河流縱橫,塘渠交錯,波光粼粼,大片的水面周圍,是金燦燦的油菜花和綠油油的麥浪,其間點綴著房屋、小徑——作為2019年的省級美麗鄉村,這里的田園風光令人心醉。
“路太窄了,我騎個小三輪,碰到對面來車都過不去,要退很遠避讓。”弋江區白馬街道瓦屋自然村村民方世全是村里的“小掃員”,過去最煩惱的就是出行問題。
2020年,瓦屋路擴面延伸建設工程被納入民生工程,預計6月中旬完工。屆時,原先3米寬的道路將拓寬至4.5米,道路兩側種植紅葉石楠球、小灌木等,安裝太陽能路燈,村民“出行難”徹底成為歷史。
“像做夢一樣!真沒想到我這么大年紀了還能住上新房子。”蕪湖縣灣沚鎮百花村的蘇師傅是一名分散供養五保戶,常年寄居在一間舊公房里,房子使用年限已久,早已破爛不堪。
2019年,相關部門將蘇師傅列入危房改造對象,中秋節前夕,蘇師傅住進了窗明幾凈、水電設施齊全的新房子,圓上了多年來的安居夢。
緊扣民生“脈搏”,情系民生冷暖,一件件民生實事的推進,提升了蕪湖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手筆的財政投入,民生工程的有力助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目標在蕪湖已初步實現。
過去,民生停留在有飯吃、有學上、有房子住的基本需求層面。而今,民生更多意味著穩步攀升的收入,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完善的養老體系,起跑線上的教育公平,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
幾年間,蕪湖聚焦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民生熱點難點,以民生“升級版”助推群眾幸福“升級”。
初夏,記者走進蕪湖經濟開發區的龍山小學,校園里數百棵各色果樹枝葉繁茂,兩條古色古香的長廊穿插于果林間,為校園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這所園林學校同時也是一座現代化校園:設置有科學探究室、軟件制作室、錄播室等各類功能室,能夠滿足學校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需求。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龍山小學是蕪湖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道縮影。幾年來,我市布點新建一批這樣的優質學校,目前市區還有18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正在建設當中;加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僅2019年秋季學期就有22所新建公辦園投入使用。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成立優質學校(含幼兒園)教育集團43個,優質學校辦分校109個,為蕪湖打造教育名城增添了重要籌碼。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46.jpg (56.87 KB, 下載次數: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聚焦重點民生事項,蕪湖全力以赴。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蕪湖牢牢抓住“穩就業”這塊保民生的“壓艙石”,出臺強化創新驅動進一步做好就業創業工作若干政策規定,并先后制定高校人才工作站建設、人才安居保障等一攬子配套實施細則,去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
養老,是老齡化社會面臨的難點問題。在建立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同時,我市積極探索智慧養老新途徑。作為全市智慧養老試點,鳩江區四灣社區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設置有電子閱覽室、智能康復區、智能養老產品體驗區、智慧食堂功能室,借助云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為老人提供專業、高效、樂活、有溫度的智慧養老服務。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在城東新區偉星蕪湖院子和柏莊官邸兩個小區之間,一座徽派建筑風格的第三代公廁讓人眼前一亮:白墻黛瓦,飛檐翹角,入口處兩盆小葉女貞造型別致,設置有第三衛生間、母嬰室、閱覽室、環衛工人休息室等。
自2017年“廁所革命”開展以來,蕪湖新建一批第三代公廁和一類公廁。從難找、難看、難聞、難用,到環境整潔優美、便民設施齊全,公廁品質的提升讓群眾無不拍手稱贊。
醫療方面,高品質推進健康蕪湖建設,推行智慧醫院、自助平臺、就醫一卡通、就診智能化等便民措施。今年以來,經濟技術開發區蕪湖和天醫院項目啟動建設,安徽理工大學與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市第二人民醫院正式成為華東師范大學直屬附屬醫院,為城市整體醫療水平提升、加快建設長三角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增添了新動力。
政務服務方面,進一步深化“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持續優化辦事流程,確保申請材料精簡到位、承諾時限壓縮到位。截至去年底,政務服務網蕪湖分廳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和平均申報材料壓縮到2.62天和2.78個。全市73個鎮(街道)、923個村(社區)均成立為民服務大廳和為民服務代辦站,實現了政務服務體系的全覆蓋;市級政務服務事項100%進駐政務服務大廳,實現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
“不管走得多遠,我們都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近年來,蕪湖“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盡最大努力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面的群眾需求,書寫了民生幸福的新篇章。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居民收入水平整體提升的同時,由于種種原因,仍有少數群眾徘徊在貧困線上,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一環。蕪湖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以“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截至目前,全市已實現13.24萬貧困人口脫貧,7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07%。
“通過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教育幫扶、健康脫貧、社保兜底等,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精準幫扶,扶持貧困人口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在南陵縣籍山鎮長樂村,駐村工作隊相關負責人自豪地表示。
近幾年長樂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保持了5%左右的年增長,2018年人均純收入13437元,2019年人均純收入14432元,“目前41戶均可穩定實現吃穿不愁,住房安全有保障、孩子上學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
產業扶貧為貧困戶脫貧增收提供了“源動力”。“每天工作8個小時,能拿到90塊錢工資。”在長樂村食用菌二期大棚,貧困戶魯小愛戴著手套,把一根根菌棒從傳輸帶上取下再碼放整齊。
魯小愛的愛人因患病喪失勞動能力,兩個孩子都在上學。魯小愛說,自己家已于兩年前脫貧,如今丈夫的身體逐漸好轉,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據了解,在長樂菌菇種植專業合作社,長期穩定就業人數約40人左右,其中7人是魯小愛這樣的貧困戶。
扶貧先扶志,活水自然來。
在無為市無城鎮黃汰村,村民胡志林從貧困戶變成了帶領鄉親們脫貧的致富“帶頭人”。胡志林肢體二級殘疾,妻子智力殘疾,兩個孩子在上小學,家庭經濟極為貧困。在村扶貧隊長陳太華的介紹下,胡志林到當地一家養殖企業務工,不僅實現了務工當年即脫貧,還憑借積累的養殖經驗,申請成立黃汰志林農場,與黃汰村及周邊村莊的貧困戶簽訂了托管養殖協議。
胡志林說,黨和政府的幫扶政策,給了他信心和勇氣,“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帶動其他貧困戶一起,不僅脫貧,還要致富。”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黃汰村發生了從貧困村到鄉村振興發展示范村、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的巨變。今年以來,泰迪農場項目、惠萬家花卉館等4個高品質現代農業項目接連落戶黃汰村,將為村民就近就業、增收致富提供新引擎。而這,正是蕪湖71個貧困村的縮影。
微信圖片_20200611113151.jpg (108.1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6-11 11:56 上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在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征程中,蕪湖將不負使命、勇于擔當、強化責任、奮發有為,時刻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鏗鏘誓言,在波瀾壯闊的民生畫卷中,書寫新的榮光。
蕪湖,這座有著2500多年燦爛歷史的濱江城市,也一定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書寫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
來源:今日蕪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