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
重慶一名12歲的男孩,以上網課為借口偷玩游戲,不到一個月時間,花光了爺爺10萬積蓄。
期間,爺爺對此一無所知,只以為孫子在認真學習。
這10萬塊是爺爺攢了一輩子的積蓄。
得知真相,年過半百的爺爺崩潰痛哭,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孫子的未來。
“我們一分錢也沒用,我們留著拿給孩子用的,結果他一下子就用光了。”
微信圖片_20200523174430.jpg (52.87 KB, 下載次數: 1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23 17:48 上傳
原來,這10萬塊錢是存著給孩子長大后讀書用的。
男孩在1歲時父母就離婚了,父母不在身邊,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
爺爺奶奶一心一意就念著孩子能學有所成,平時省吃儉用,從指甲縫里一點點摳出了這10萬塊錢。
網友紛紛評論:
“父母都不在身邊,缺乏家庭教育。”
“要怪就怪他們父母吧。”
“老人這歲數帶孩子不容易,帶完兒子還帶孫子。”
孩子任性妄為,老人含辛茹苦,背后真相其實是父母的缺位。
父母沒有扛起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自私地把孩子扔給老人帶。
對老人是為難,對孩子更是傷害。
01 老人帶娃有多辛苦?
有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3歲以上的兒童中,主要由長輩照顧的比例占40%,老人成了帶娃的主力軍。
生活中,很多年輕父母們總是因為種種原因把孩子扔給了家里的老人,有的成了隱形父母,有的一年見一兩次。
老人代替了父母的位置,也扛起了父母的那一份不堪承受的累。
她們被迫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廣場舞不跳了,電視不看了,周末的活動也取消了。
原本晚上8點鐘就可以上床休息,為了看著孩子寫作業,也得一點點熬著。
每天,老人都有太多的任務要完成,雜七雜八的瑣事和家務。
甚至有些還得扛起工作,維持生計。
白天搬磚,晚上看娃。
每天都有太多困難要挑戰,不會用手機給在學校里的孩子發信息,不會用電腦給孩子處理網課信息,不會坐公交車去接孩子放學……
一位王奶奶,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每天早上5點忙到晚上9點,片刻不歇地輾轉在孩子的吃飯、睡覺、送孩子去興趣班之間。
一天的行程密密麻麻,全都得記在紙上,生怕漏掉。
微信圖片_20200523174452.png (369.33 KB,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23 17:48 上傳
一位郭奶奶,64歲了,一年365天,三個地方換著跑,平時去江蘇帶外孫,寒暑假去杭州帶孫子,秋收時節回老家山東忙農活。
一年到頭,也沒怎么休息。
左邊圍著孩子轉,右邊還得顧及自己的口糧。
微信圖片_20200523174457.png (301.52 KB,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23 17:48 上傳
什么都為了下一代著想,害怕兒子女兒累著,擔心孫子孫女餓著,扛得多,卻不知自己的腰早已被壓彎了。
你沒受過的帶娃的苦,你沒受過的凌晨的崩潰,都是老人在默默支撐。
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熬。
然而,你肩上卸下的每一分重量,壓在老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02 有些隔代養 對孩子是傷害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我國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教育的不當有關系。
太多時候,隔代養育,是在孩子人生路上埋雷。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孩子小的時候,他忙著工作,就把孩子放在父母身邊養。
老人家恨不得24小時抱在手上,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無論什么事情有求必應。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慣了,等再想站起來獨立就難了。
現在孩子11歲了,什么都不會。
鞋帶松了不會自己系上;倒杯水都得大人幫著端過去;吃飯有時候還得長輩喂著。
比起能力,更氣人的是孩子的脾氣,飛揚跋扈不說,還特別自私自利。
爺爺奶奶舍不得花的幾千塊錢,她偷來請客吃飯,一下就給花了;爸媽辛辛苦苦供他上最好的小學,她竟然打架斗毆被鬧到退學。
即便如此,爺爺奶奶還是站在孩子那邊,一口一句“孩子還小不懂事”,成了孩子逃避責任的擋箭牌。
如今,孩子可以說完全被寵壞了。
武志紅在《何以為家》中提出,因為補償心理、責任感缺失、爭寵等等原因,隔代養會更容易造成溺愛和縱容。
當孩子遇到困難,長輩會更舍不得孩子受苦。
當孩子犯了錯,長輩特別容易縱容孩子,幫孩子求情。
長此以往,孩子便有恃無恐,越來越出格。
別輕易讓老人帶娃,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03 別讓孩子成為有父母的“孤兒”
網上有句話很火:“抱起你無法搬磚,可扛起磚頭又沒法養你。”
生活不容易,年輕父母們讓老人帶娃,多少也有些身不由己。
佟麗婭在一次訪談中提到,自己也會出現工作和帶娃難以平衡的情況。
但她認為,教育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
當她一下子忙起來,她不會一刀切立刻切斷和孩子的聯系,極速縮短陪伴孩子的時間,更不會直接把孩子扔給父母。
微信截圖_20200523174509.png (477 KB,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23 17:48 上傳
無論是拍戲也好,還是做舞臺劇,佟麗婭就想方設法讓孩子跟她一起演出,既不耽誤工作,也能給孩子很多陪伴,讓孩子逐步適應“媽媽變忙,陪伴變少”這件事。
如果無法做到把孩子一直養在身邊,那么,父母要學會定時陪伴。
讓孩子去適應“你忙但你一直在”的生活,而不是一下子抽離,讓老人家直接替代父母。
龍應臺說: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里用心教養,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
心理學上,家教的最佳有效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
而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
在孩子最關鍵的這幾年,最需要來自父母的陪伴。
近日,沙溢在微博里發了一條長文,感慨頗深。
微信圖片_20200523174518.jpg (182.28 KB, 下載次數: 1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23 17:48 上傳
他直言,陪伴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雖然孩子遇到問題,他會生氣發火;
雖然給孩子講道理時,他們哭,沙溢也會抹幾下老淚;
雖然陪伴孩子時間多了,就會失去自己的時間,要少做些工作,甚至要放棄一些工作,但是他不后悔。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沙溢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安吉做事踏實有擔當又多才多藝,二兒子性格幽默開朗,風趣可愛。
這才是無價之寶,是做多少工作都掙不回來的財富。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你陪伴、教育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開花結果,回饋到在孩子身上來。
李玫瑾教授說:
“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
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奶媽帶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帶孩子。”
別再把孩子扔給老人了,別讓孩子成為有父母的“孤兒”。
多陪陪孩子,他們還小,需要你的關注。
多體諒老人,他們老了,需要你的照顧。
無論什么時候,請深深記住:
再忙,也要在周末騰出時間好好陪陪孩子;
再累,也要在睡前和孩子道一聲晚安;
再苦,也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出現;
再難,也不要做那個把孩子扔給老人就算了的“甩手掌柜”。
來源: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