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柱裝配式鋼結構高架車站、新型結構體系區間高架橋梁……記者在連日來的采訪中了解到,一系列國內首創的科技創新項目與施工工藝、工法正在不斷被應用在輕軌項目建設中,成為提升項目品質,提升施工效率的重要支撐。
日前,記者在位于鳳鳴湖路上的軌道項目施工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十幾米高的軌道梁上進行預制梁之間的連接施工。軌道交通項目第四項目分部的總工程師汪怡科告訴記者:“和國內現有軌道體系使用各自獨立的簡支梁為主不同,我們輕軌架設在國內首次應用了連續鋼構體系,也就是說預制梁架設完成后使用混凝土‘后澆帶’再連成一體,每聯都可以形成一個連續體系。”他介紹說,這種工藝與簡支梁最大的不同在于:鋼構體系平順性更佳,行車舒適性也會大大提高,此前二號線夢溪路先導段的試車體驗反饋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距離施工點不遠處,輕軌1號線鞍山路車站雛形已現。記者看到,這個灰黑色的三層鋼結構恰似一座矗立在馬路中間的空中庭院。汪怡科告訴記者,鞍山路車站主體結構已經完工,剩下的就是裝修裝飾工作。與軌道上其他站臺一樣,車站運用國內首創的“獨柱鋼-混凝土組合”新型結構體系。這種結構體系不僅抗震性能優越,而且具有裝配式結構的優點,同時盡可能減小車站體量。“再加上后期的裝修設計,整個車站造型簡潔、輕盈、通透,相較于鋼筋混凝土車站能大大緩解視覺壓力,對城市景觀和道路交通影響較小。”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提升施工精度與品質,該項目分部相繼申報了連續鋼構PC軌道梁架設及精度控制,獨柱鋼結構車站施工質量控制等2個科研課題。在施工人員的努力下,技術難關一一被攻破。在此過程中,項目部申報了8項專利,其中包含2項發明專利,目前已有5項專利成功獲批。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深入,施工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目前該分部承建的9.7公里軌路段土建部分已經完成了近九成,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全部主體施工。
在輕軌建設項目中,這種用科技創新來提升施工效益和品質的案例隨處可見。記者從蕪湖市運達軌道交通建設運營有限公司了解到,我市軌道交通建設項目計劃科研項目12項,含土建類6項、運營及機電類6項。其中,僅新型結構體系的區間高架橋梁一項就擁有多個“國內首次”——國內首次采用先簡支后連續的3×30米大跨度連續鋼構PC軌道梁,國內首次采用桁架式疏散救援通道,國內首次采用主跨為80米的連續鋼桁軌道梁,國內首次采用(40+65+40)米大跨度簡支鋼-混凝土結合連續軌道梁……
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設計、施工、運營等單位的通力合作與科技創新,提升輕軌項目的品質,讓蕪湖輕軌真正成為政府滿意、百姓點贊的民心工程。他還補充道,憑借這些科研課題,蕪湖輕軌項目還將申請一系列地標、省標,進一步放大產業效應。
信息來源: 蕪湖新聞網—蕪湖日報
|
|
人民陪審員,網絡媒體人,愛心公益人,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聞撰稿人,網評員,資深財務